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上,诞生了许多将军县。而在诸多将军县之中,走出将军最多的县份则是位于湖北的红安县,革命年代,红安县前后走出了高达223位将军,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将军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军县

而在红安县走出的这223名将军之中,有6名红安籍的将军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分别为: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而陈锡联则是8名红安籍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个。

陈锡联1955年1月4号生于湖北红安县,不过,当时红安县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原名为黄安县。陈锡联是黄安县高桥区九龙乡陡山彭家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当时,根据族谱,陈锡联的名字应该是陈锡廉,不过,由于参加红军之后,不识字的陈锡联并不清楚廉与联的区别,被人将名字写为陈锡联,从此,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下来。

陈锡联,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颇有文化和书香气息,但实际上,陈锡联的家境却极为贫穷,即便是在当时普遍食不果腹的贫苦农民之中,都算垫底儿的。

陈锡联

因为,在陈锡联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在给人家盖房时被石梁砸中受伤去世。而当时他留给妻子的,是两男两女4个尚在幼年的孩子。陈锡联是家中的长子,他的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还没出生的弟弟。

而在那个兵荒马乱、官僚地主压榨又极为残酷的旧社会,一个家庭之中没有顶梁柱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父亲死后,孤儿寡母的陈家过得极为艰难。

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在父亲死后没多久,爷爷家其他人认为陈锡联家吃闲饭的太多,干活得太少,大家庭还被迫分家。

从此之后,陈锡联的母亲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当时家中只有两亩薄田,为了生活,还不得不卖掉一亩,因此,陈家的生活愈发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安县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有一个貌似很有文化的名字,但实际上,陈锡联连一天的书都没有读过,在读书的年纪,他开始给地主放牛,当上了放牛郎。

然而,即便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地主依然没有丝毫的宽待,对于年幼的陈锡联动辄打骂,不给饭吃,不满十岁的陈锡联却只能默默忍受。

即便如此,陈家一家几口依然无法填饱肚子,因此,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陈锡联的母亲就得被迫向亲戚或邻居借粮食,如果实在揭不开锅,还要带着年幼的陈锡联出去讨饭。

就这样,艰苦的日子熬到陈锡联十二三岁时,轰轰烈烈大革命爆发了。由于距离武汉较近,黄安也受到了大革命的影响,当时在黄安地区活动的共产党,开始在乡间积极宣传革命。

大别山

也正在此时,年幼的陈锡联接受了革命的初步启蒙教育,并对共产党有了巨大的好感。只有十几岁的陈锡联先是参加了童子军,后又成为少先队员。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也随着黄麻起义,鄂东北第1支红色武装力量诞生。趁着军阀混战无暇他顾之际,再加上当地群众的支持,位于鄂豫皖的第1块红色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也因此,陈锡联对于共产党和红军越来越了解,他知道,要想不一辈子受地主欺负,不一辈子受穷,参加革命是唯一的出路。陈锡联决定参加红军。

然而,受了一辈子苦的陈母却并不同意。自丈夫死后,只身一人带着4个孩子艰难熬到如今,她几乎吃尽了人间所有的苦头,好不容易熬到长子稍稍长大,可以干一些活儿帮助家里,如果长子参加红军离开家里,孤儿寡母的陈家就彻底过不下去了。

黄麻起义

因此,母亲坚决不同意陈锡联离开家中,甚至为了防止他悄悄溜走,睡觉的时候,还在陈锡联的手腕上牵一根线,另一头拴在自己的手上。

然而,这依然无法阻挡陈锡联参军的决心,因为,此时陈锡联虽然年轻,但是,自幼聪颖的他已经看透了这个毫无希望的旧社会,他知道,即便他留在家中,陈家也不可能有丝毫希望可言,与其全家饿死,“不如当游击队跟跟共产党走,兴许有条出路”。

因此,倔强的陈锡联还是在一天夜里悄悄地溜走,加入了一支红军的游击队。这一年,陈锡联刚刚14岁。而且巧合的是,当时陈锡联加入的那一支红军游击队,队长正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徐海东。

成为徐海东游击队的一员之后,才14岁的陈锡联成为大家照顾的对象,而这也正是陈锡联14年人生经历中,第1次在家庭之外的地方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这进一步坚定了陈锡联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和王近山

1929年4月,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被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由徐海东率领到孝感一带打游击,而另一路则由副队长詹才芳带领,到达黄安七平坪正式编入了红军大部队。

当时,陈锡联属于红1军第1师第3团1营2连的一名战士,红1师的师长为徐向前。在红军队伍之中,陈锡联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明白了为什么要闹革命,了解了许多军事理论和知识,更补上了从未上学的遗憾,学会了读书写字。

而陈锡联在红军队伍之中,不但表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在作战之中更是极为勇敢。在多次战斗中,由于冲锋在前,打仗十分勇猛,受到了营长和连长的表彰。而当时红军认为,小钢炮是最厉害的武器,所以,陈锡联在当时红军队伍中的外号是“小钢炮”。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西七里坪宣告成立,当时的红四方面军辖有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两个军,而陈锡联则被编入第四军第10师第30团政治处,担任通信班长。

徐海东

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士气高昂的红军队伍立刻发起了黄安战役。红四方面军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黄安县城也顺利被攻克,也正是因为此次战斗的胜利,黄安被改名为红安。

在围困黄安时,已经当兵两年的陈锡联意外地见到了母亲,因为当时陈锡联的母亲正与黄安周围的群众一起支援前线,陈母的任务为给前线烧水做饭,并为前线送饭。

在战场上相逢,母子二人有许多话要说,但是,由于战事紧张,两人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交流。母子二人只匆匆说了几句话,陈锡联给母亲了几块银元,二人就分开了。两个人可能也万万没想到,这一分开就是16年,直到1947年,陈锡联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母子二人才再次相见。

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红军队伍越打越强,鄂豫皖根据地也越打越大。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内部所谓的SF,还只是一个班长的陈锡联,却差点丢了性命。

鄂豫皖根据地

一天,陈锡联和班里战士凑了几个铜板,在街上买了几根油条和鸡血汤喝。却没想到,这种行为被S反的人称之为“吃喝委员会”,陈锡联也被抓起来要枪毙。还是徐向前的保护,陈锡联才留了一条小命,也因此,在此后,陈锡联多次说过,是徐老总救了我一命。

1932年8月,在多次围剿失败后的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30万大军开始对于鄂豫皖根据地进行了第4次围剿。而当时,陈锡联担任红10师第30团特务连指导员。

然而,这一次反围剿并没有取得成功,第4次反围剿的失败令红四方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最终,红四方面军决定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前往川陕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2年冬天,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并迅速开辟了川陕根据地。在打破敌人的三路围攻之后,红四方面军实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增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和扩建。

川陕苏区

红色方面军由4个师扩编为4个军,每个军拥有三个师,每个师又辖有三个团。整编后,陈锡联担任红30军第88师第263团政委。

1933年10月,红30军政治委员的李先念率领88师和89师巧打达县,将刘存厚的老巢一举攻克。在攻克达县之后,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及庞大的财富等都被红军缴获。

这也是许多红军战士第1次见过如此多的好东西,由于许多好东西他们压根没有见过,还闹出了许多笑话。当时,许多红军战士从来没见过洋面,也就是白面粉,因此,他们将洋面当成沙袋,搬在了城墙做起了工事。

而即便是已经成为团政委的陈锡联联,也闹了不小的笑话,由于没有见过金砖,因此,他将缴获的金砖当成普通的铜块,垫在了不平整的床铺底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川陕革命根据地

直到李先念发现他的床铺底下垫着许多金砖时才大吃一惊说,你怎么把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缴,竟然藏在床铺底下。陈锡联很疑惑,说:这有什么可藏的,都是些铜块,还有好些个让我们扔进粪坑里了。

1934年,不甘心失败的四川各路军阀再次集结起来,发动了对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6路围攻,不过,6路围攻依然被红四方面军粉碎,在6路围攻之中表现优异的陈锡联第263团,也被授予了“钢军”的奖旗。

6路围攻后不久,陈锡联被调往红四军第10师任副师长,不久之后,又成为第11师政治委员,当时,红11师的师长则为第二野战军“三陈”之一的陈再道。

也正是在同一年,由于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万里长征。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开始发起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并在1935年3月起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红四方面军第1次过草地时,陈锡联被调往第10师担任师长。

红四方面军旧址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期间,陈锡联多次死里逃生。他曾在千佛山期间由于疲劳过度,一病不起,严重时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头发也全掉光。所幸,当地老一个中医确诊了他的病为伤寒病,陈再道则派人送来十几只鸭子,老中医让警卫员把鸭子煮熟只喝汤不吃肉,喝了十几天鸭汤,陈锡联才恢复过来。

还有一次,在红四方面军单独南下之时,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许世友,身受重伤。当时,子弹从陈锡联的左背部打进来,从右背部穿出去。陈锡列的伤十分严重,而当时红军又在长征路上,战士们饥寒交迫,根本抬不动他。

最终,还是许世友想办法将陈锡连绑在了一匹马上,才一路驮着陈锡连熬过了长征路,顺利到达陕北。

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不久,由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了。三大方面军主力因此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行列,成为八路军。陈锡联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全团约2900余人。而当时的陈锡联,年仅22岁。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创立的根据地

就在八路军成立没多久,由于华北战局异常危机,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下,八路军誓师出征,开始向晋察冀地区挺近。9月30日,陈锡联所在的769团和129师前方指挥所在刘伯承的亲自率领下,开始向山西挺进。

到达抗日前线之后,虽然八路军将士士气高昂,作战意志坚定,但是,这3万多红军战士是中国革命仅存的精华,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革命的宝贝,再加上八路军的装备落后,与日寇的军队根本无法比拟,所以,八路军不可能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与日寇硬碰硬打消耗战。

在这种情况下,与日寇打巧仗,打智慧仗,就成为每一个八路军指战员面前的最大考验。

而在八年的革命生涯中,由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战员的陈锡联,不但学会了红军队伍作战之时的英勇顽强,极善于学习的陈锡联也在革命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关键时刻善于动脑。

陈锡联

因此,到达抗日前线之后,陈锡联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抓住战机,打好129师抗日第1枪?陈锡联率部到达山西之时,太原会战正在最激烈的时刻,尤其是忻口,打得更极为惨烈。

在忻口会战中,阎锡山的晋绥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不但在地面上与日寇浴血奋战,而最糟糕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军队并没有足够的空军,因此,中国军队还要天天被日寇飞机轰炸骚扰,中国军队也因此损失极为惨重,忻口会战中,每天因为日寇飞机的轰炸,中国军队要损失一个团的兵力。

陈锡联驻扎的地方也天天能够听到日寇飞机的轰鸣。战士们对于头上天天轰鸣咆哮的日军飞机也不爽到了极点,有的战士甚至跺脚大骂,别光在天上逞能,有种地下来和老子较量较量。

当听到这句话,看到这样的现象,陈锡联的第一反应不是像战士一样勃然大怒,而是敏锐地发现,如此频繁的飞机轰鸣之声,附近极有可能有日军的飞机场。

忻口会战

因此,陈锡联专门在当地找老乡问,果然如他所料,就在他们驻地不远的阳明堡,有一个日寇的飞机场。得知此消息之后,团里的战士干部纷纷请命,要干掉这个飞机场。

然而,打飞机场绝非一拍脑袋就上的事,从没有与日军作战的陈锡联,对于日军的战斗力,战斗方式,包括战场形势毫不了解。孤军深入的769团,个个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陈锡联不可能,也不舍得将其打成消耗战。

尤其是在孤军率部作战之前,师长刘伯承还几次叮嘱,一定要加倍谨慎。所以,陈锡联开始寻遍附近的大小村庄,对于这座飞机场进行全面了解。

最终,他了解到,飞机场位于阳明堡南侧五里之外的4个村庄之间,机场一共停有日寇飞机24架,飞机呈三排停放,这些飞机白天起飞前往忻口太原轰炸中国军队,而晚上则返回机场。

阳明堡机场

守卫机场的部队为日军香月师团的一个联队,不过,这个联队大部分驻扎在阳明堡镇,机场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总数约200余人。

因此,虽然守卫机场的日寇军队数量比之769团相差无几,但是,守卫机场的日军人数却只有200多人,只要出其不意,动作迅猛,速战速决,769团完全有可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在敌人主力未反应过来之前烧毁敌机。

因此,陈锡联下定决心,突袭阳明堡机场。当时,陈锡联以擅长夜战的三营为突击队负责攻击机场,一营负责破坏通往阳明堡之间的公路和桥梁,骚扰牵制和阻挡可能而来的增援之敌,第二营则作为预备队。

部署完毕之后,1937年10月19日,第三营悄悄出发,在敌人防备最松懈之时,突然发动对机场的进攻,三营的战士们一边将警卫队封锁在工事之内,一方面采用手榴弹塞进敌机的肚子的方式将其摧毁。

阳明堡机场战斗示意图

从进入机场到战斗结束,整个袭击过程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停靠在阳明堡机场的24架日寇战机全部被摧毁,守卫机场的日寇警卫部队100多人也被击毙,而在突袭过程中,769团的伤亡约30余人。

可以说,阳明堡机场袭击战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唯一令人痛惜的是,当时三营营长,被战士们亲切称为“打仗如虎,爱兵如母”的赵崇德,因掩护战友不幸牺牲。

奇袭阳明堡战斗时129师抗日第一战,也是初入抗日战场的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以后,取得的第2场重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但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和信心,也对当时太原会战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陈锡联率部奇袭阳明堡之后,忻口太原上空一连几天没有了日本飞机的踪影。

袭击阳明堡机场之后,陈锡联又接连率部参加了神头岭战役、响堂铺战役、长生口伏击战等多场对日作战,均取得了胜利。1938年6月12日,负伤后归队的陈锡联被任命为新385旅旅长。

陈锡联铜像

当时新385旅下辖三个团,全旅约8000余人。陈锡联的这个旅之所以称之为新385旅,是因为当时延安也有一个385旅,所以,当时的八路军序列上有两个385旅,为了区别,后成立的385旅则称之为新385旅。

385旅成立之后,陈锡联率部在冀南、晋南等地与日寇作战,并在1940年参与著名的百团大战。1943年,在率部与日寇作战6个年头后,陈锡联被调往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陈锡联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并接连参加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均取得巨大战果。

1947年,根据毛主席的战略规划,陈锡联更是率领第三纵队随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千里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也正是在大别山与重兵围剿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之时,在阔别16年之后,陈锡联再次见到了自己的63岁的老母亲。他之所以能够在军情如此紧急的时候见到母亲,也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当时,兄弟部队第六纵队在当地找了一个老乡作为向导,而这个向导则一边带路一边跟他们说,哥哥当红军走了很多年无音讯,家中只有一个63岁的老母亲。而当战士们问他的哥哥叫什么的名字的时候,向导说,哥哥叫陈锡联。

就是这样的巧合,让大家知道,原来这名向导正是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的弟弟。也因此,他们联系上了陈锡联的母亲,让老太太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大儿子。

1948年11月,陈锡联所在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而陈锡联则率部担任攻打宿县城的任务,宿县位于津浦路的要冲,一旦能够攻克宿县,将直接切断国民党大本营与徐州的交通。

淮海战役

因此,宿县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关键时刻,陈锡联从不掉链子,他率部干净利索的攻陷宿县,从而切断了徐州国民党军队和后方的联系,堵住了徐州杜聿明数十万大军的退路,造成了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这为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淮海战役胜利之后,陈锡联被晋升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随后,陈锡联更是率部参加渡江战役,随二野解放大西南。新中国成立之后,陈锡联担任重庆市第一书记和市长。

1950年,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成立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而陈锡联则被毛主席亲自点兵,任命为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其后,陈锡联更是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为中国炮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且开创性的贡献。

陈锡联一家

其后,陈锡联先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99年6月10日,开国上将陈锡联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