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欧美的一批纺织产品订单转移到中国,而中国商务部却冷静回应称,只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除此之外,综合多家外媒报道的消息,中国近期已经在阻止国内纺织企业进口澳大利亚棉花。对此澳广播公司报道指出,中国限制澳棉是其对澳进行“报复”的又一具体举措。

中国拒绝澳棉进入国内市场

中国为何拒绝澳棉进入中国市场,除了两国关系恶化的客观因素外,来自欧美的纺织订单确如商务部所说,是正常市场行为,具体到订单,如毛巾、床单等都是低端纺织产品,对价格敏感程度高,一旦印度纺织业回归正轨,这些订单很难继续留在国内,因此对国内纺织业来说,无需为了短期内增加的这些订单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的纺织业目前正逐渐摆脱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束缚,随着自己的节奏把控越来越好,未来外部的影响只会让相关行业做出调整而不会大动干戈,这符合行业升级的长期战略考虑。

中国纺织业短期内的订单多来自印度短期内无法承接或保障交货期的低端纺织产品,而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实际上不断在将低端的生产释放出去,不是全盘放弃,而是逐渐进行纺织业的升级。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升级有利于释放劳动力以及提升效率和利润率,截止2016年,中国纺织产业生产环节信息化普及率超过50%,1/3纺织设备实现物联网化。在棉纱、织布、漂染、制衣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化制造产业链。

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0年平均万锭用工为80人;15年为60人,到2020年将降至20人以内。

印度纺织业的桎梏

规模化,产业化,产品、行业升级,这是大部分传统行业未来的新出路,而印度特殊的社会结构以及国家律法意味着印度企业很难实现规模化,而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依靠人口红利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印度特色的《劳资纠纷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100人,企业裁员时需要获得政府批准。

该法的限制让一众企业失去了扩大规模的雄心壮志,尽管一直被人诟病,也有人呼吁改革,但涉及种姓间的利益,印度国家领导人也难有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一心想在纺织业上寻求突破,但目前来看印度依旧困于低端产品加工制造的围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靠人堆砌的行业优势终将消失,而澳大利亚寄希望于印度纺织业拯救澳棉,想法未免过分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