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时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千两百多年的诗句,现今读起来,令人汹涌澎湃,心旷神怡。

在古诗文中,我们常常会想到这样的场景。一名渔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钓竿,以船为伴,四海为家。独处一叶扁舟,漂泊于江海之中。不被乱世所扰,身处安静之地,漂泊无定。让我们今天一起去感受这淡泊名利、闲适、悠闲自在的渔夫形象。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一、古代诗词中的三种渔夫形象

1、铮铮铁骨、义薄云天、忧国忧民的渔夫

在古代出现了很多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爱国诗人。他们心系国家,关心百姓,忧国忧民。当这些诗人,看到祖国山河破裂,战争连绵不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悲愤痛苦时,便想到了渔夫。由此诗句中出现了一个铮铮铁骨,爱国爱民的渔夫形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渔夫身份怎能看出爱国来呢,但是往往是普通的身份中却有着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的名人。

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便曾经将自己的心志去借渔夫形象表示出来。屈原被流放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悲哀行吟,正当屈原孤独落寞时,一名渔夫看见了他。渔夫问明情况后劝他要想想未来发展,要学习圣人,学会灵动、变通。不要太过于顽固,要做到众人都醉唯独我醒着,众人浑浊唯独我清廉。

对于屈原宁跳江葬身于鱼腹也要保持洁白之身。渔夫听后,回头笑笑,便唱着《沧浪歌》,架着渔船悠悠远去。

2、早期的钓鱼翁名士

渔夫起早是作为钓鱼翁所出现的,在古代民间有很多关于钓鱼翁的故事。记载较早的,我们所熟悉的便是姜尚姜子牙钓鱼的故事。

周文王请姜尚出关,去协助周武王一起去讨伐昏君。姜尚的渔夫形象早有记载。据《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天命在渭河边钓鱼,鱼钩上并没有放上鱼饵,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姜尚说道“我姜子牙钓鱼,自愿者上钩”。正是这种钓鱼的方式,和他的话,便引来了周文王。周文王亲自到河边去邀请这位德高望重,深藏不露的老人。

从此以后,姜子牙便辅佐周武王姬发,去讨伐昏君纣王,赢得胜利,推翻暴君统治,建立周朝。因此我们可知,后代人们常常用“磻溪渔夫”的典故来表示德高望重,身怀天下的隐士。钓鱼翁名士也由此而出。

3、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

隐士便是有潜力、能力但不去做为。只有那些有智慧、能力但愿意隐居于世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称为隐士。所以说大多数隐士并没有像姜太公、陶渊明这样颇有名气的隐士。甚至他们就是无名无姓的捕鱼人。他们的生活非常安适、悠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天都在江边捕鱼,过着恬淡的生活。表面上他们就是社会中最为普通的渔夫,但他们却是个个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的高手。

明朝萧良所著作的《龙文鞭影》里边就记载着两名深藏不露的渔夫。唐代时有个太守叫崔铉,听说楚江有一个渔夫,经常钓鱼,从不说自己姓名,钓到鱼后就换酒喝,并且常常唱歌引乐。崔铉问你是世外高人隐者吗?渔夫笑而不答。

宋朝时,卓彦恭去洞庭湖时,看到一渔夫,便问到是否有鱼,渔夫说“无鱼有诗”,便随之说了几句颇有深意的诗句,卓彦恭问他姓名,渔夫却不答而去。由此我们可知,这两位渔夫便是真正的隐者

二、古代诗人隐居于世的根本原因

1、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心境

在古代有很多爱国诗人,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操心。但朝廷险恶,皇帝昏庸无能,将国家一步步送入敌人之手。南宋的辛弃疾,提起他大家都知道,他的诗词豪迈,而且曾经是带50多名士兵,破阵数万敌军的战神,文武双全。辛弃疾立下很多显赫战功,也曾希望自己能像岳飞一样,力征主战,收腹国土。

但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为他力战北伐,经常遭到人们记恨,被人诬陷治罪,贬下田间二十余年。当他六十五岁时,又被皇帝诏见,担任京口知府,正准备参与北伐大业。但再次受到其他官员诬告,最终被撤职,就这些辛弃疾充满悲愤和担忧回到了乡下。

这也是辛弃疾最后一次的机会。自此辛弃疾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乡下闲适、放达,但我们可以知道,辛弃疾无可奈何,壮志难酬,归于田园

2、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还有一些诗人就特别喜爱于田园生活。对悠闲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曾写过著作《归田园居》,充分表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情。陶渊明曾经为了养家糊口,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当县令。某一天,碰到了督邮刘云来视察,刘云向来都凶狠、贪婪。

每年巡查都必须索要贿赂,每次都满载而归,否则欺压百姓,栽赃陷害。刘云是个粗鲁傲慢的人,一到地方,就叫陶渊明来见他。

陶渊明最恨这种欺压百姓、傲慢的人了,他向来视名利金钱如粪土,对这种人最瞧不起了。但也不得不去见他,当陶渊明准备去时,县史拦住他,并说“要参见督邮,最好穿上官服,不然怕是有失体统,督邮可能趁机写文章,污蔑您”。

陶渊明再也受不住了,便说道“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小人弯腰”说完后,便取出官印,辞职而去。从此便觉得官场生活不适合他,隐居于世,过上了自己喜爱的田园生活。

3、逃避于乱世、战乱而漂泊一生

唐朝晚期走向了衰弱,自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之后,唐朝再也没有曾经的辉煌,而杜甫也靠着一条船,漂泊一生。在杜甫想到了唐氏的勤王军和官僚们都在向灵武靠近,杜甫也就奔向灵武,看到了希望。无奈的是,杜甫被叛军抓住,成了阶下囚。

天天过着惊魂不定的生活,看着支离破碎的长安城。杜甫逃离了叛军,但是由于此时唐朝盛气以尽,杜甫一家老小自此过上了漂泊的生活。

杜甫漂泊到成都之后,接住朋友的力量,杜甫建起了一间草堂,他的老朋友严武、高适都在帮助他,他有了自己的土地。杜甫便开始耕地,过上了田园生活。当然杜甫心情也变好了很多。此时的他早已在政治上、仕途上没有任何追求了。

在生活上也趋向于自然简朴。但好景不长,战乱纷争不断,而杜甫的老朋友们逐渐去世,没有人能够再救济他,帮助他了。后来杜甫漂泊在湘江,连个住所都没有了。但杜甫不愧为诗圣,他有着泰山压顶不弯腰,千难万险不低头的精神,漂泊一生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渔夫为什么深受古代诗人所喜爱?

1、古代诗人善于寄情于山水

想必我们听过一句话,那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古代诗人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他们常常认为山水能够带来情

所以古代诗人常常更喜欢在山水之间生活。一想到山水,我们便想到了闲适、悠闲自在的生活。由此,我们便可以跟渔夫所连接上了。渔夫肯定是生活在南方的一个悠闲、闲适的人。

渔夫的生活自然也就收到古代诗人所喜爱的。而且我们也知道,渔夫中有潜在的高手。古代诗人也更希望自己,架着一叶扁舟,在天地之间游荡。偶尔即兴作诗唱歌、偶尔去钓鱼。悠闲自在,不被世俗所扰,不因乱世而生愁。这更是古代诗人想追求、想得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渔夫是古代诗人用以慰藉痛苦的心灵鸡汤

渔在古代诗人眼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自称“心已草灰之木,身似不系扁舟”的苏东坡,苏东坡遭遇了坎坷的人生经历,但却身怀抱负,从不向生活困难低头。他一身结合了佛儒道各种思想,上演了三仕三隐之剧。

问汝平生功业,一个简简单单的问句,却道出了苏东坡深甸甸的失落。但他身似扁舟,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心境。

结论:

渔夫这一形象早已深入诗人们的心中,诗人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仅仅渔夫的生活,诗人们更追求的是那种豁达、闲适的生活。古来圣贤皆寂寞,我们可以知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人一身正直,一生清廉。

正是古代诗人们所追求的,所向往的。诗人将自己的心境寄托于渔夫,并不是为了看到渔夫的这个身份。而是为了去过着自己悠闲自在,自给自足所向往的生活。脱离世俗的烦恼,而去过着平平安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