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曾预测,到2024年印度人口将达14.38亿,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有机构预测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时间节点是202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我国“人口第一大国”这个称谓已经保持了数千年之久。

有学者做过研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建立时,全国人口在2500万上下,而到西汉中期以后,全国人口基本维持在5000万人以上。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西汉人口峰值出现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为6300万,东汉人口峰值则出现在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为6500万。

21世纪初,关于中国人口数量的直观介绍,曾有这样一句话:全世界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不过,如果这个比例放在汉朝,则要改成: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中国人。有老外曾经调侃说,在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被汉朝或罗马统治。

在人口等同于国力的古代社会,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中国能够凭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势创造出一系列的世界奇迹: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数百座帝王陵墓……我国古代涉及洪水的传说中相对应的都是在“治水”,而西方的传说中却总是充斥着“避难”。事实上,即使是处于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浙江的良渚古国也留下了100平方公里的外围水利系统,让世界惊叹不已。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医疗的进步,世界人口才进入了爆炸式增长,平均每12年增加10亿人,但中国却是个特例,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奠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国可耕地面积是11900万公顷,排名世界第四,而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是印度,可耕地面积达到了15646万公顷。此外,印度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以水稻为例,印度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三季,而中国多数地区只能种两季,寒冷的北方甚至只能种一季。

有了这层差异和对比,就不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在气候、可耕地面积并不占优的古代中国,究竟是怎样做到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呢?

对此,国外网站上一众老外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内容有节选)。

1.印度地区实际上应当比古代中国拥有更多的人口,但可惜它分裂了,每一个独立的王国都无法与中国人口相比。而中国在76%的时间里都是统一的(2132年的帝国时期中有1854年是统一的)。

秦皇汉武注:外国人统计的中国大一统时间数据并不准确,不过,即使是在分裂时期,每一个割据政权也都在极力完成重新统一,这种“大一统思想”甚至影响到了汉化的匈奴人。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在称帝诏书中曾感慨:“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指东晋)未宾王化”。

2.清朝时中国人口增长到4亿,原因是引进了番薯。

3.中国人口激增到1亿,似乎与玉米、土豆和红薯的进口和种植相对应。

秦皇汉武注:红薯和玉米在明朝末年引进,清朝时得到推广种植,这两种作物使土地利用更加充分,的确提高了承载更多人口的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宋朝宣和年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而宋朝还只是个割据政权。东汉如果不是遭遇了惨烈的军阀混战,相信人口也会接近1亿。

4.事实上,水稻并不是产量最高的主要作物,印度北方邦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却是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决定人口数量的不是你种什么作物,而是如何使每块农田的产量最大化,并且能把粮食分配到百姓手中。

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庞大的人口基数,首要的原因就是老外提到的大一统的环境,而发达的农业技术则使单位面积作物产出量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朝时,我国就已经形成了黍(大黄米)、稷(小米)、菽(豆)、麦、稻“五谷”种植,奴隶制的提前终结以及历朝历代对人口增殖的鼓励和对人口规模的看重,使得中国比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更容易出现人口繁荣。西汉“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唐朝“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文明延续的稳定,和对农桑的一体推进,是长期保持庞大人口基数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