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米

近年来,中国文坛如走马灯般,有人盛极一时,有人很快被遗忘,经不起岁月沉淀。

可是有一个人始终是那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但凡提到熟知的当代文学作家,总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就是王小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王小波的作品一再重印,他的粉丝更是数以万计,热爱、学习、效仿他的作者也是层出不穷,可是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对于王小波来说,如此盛况却是当年未曾预料,曾经的梦想却成了死后的辉煌。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离开人世,那时候,妻子李银河去英国做访问学者不在身边,王小波本来是要和她一起去的,只是放心不下家中母亲,就留在北京。

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前往郊外的房子,没想到,心脏病突然发作,据说这种病发作的时候特别痛苦,王小波在房间苦苦挣扎了几个小时,就连邻居都隐约听到他的惨叫声,只是怯于前往,第二天才报了警。

可是,王小波早已撒手人寰,墙上留有他痛苦时咬下的牙印,牙缝里还有遗留的白灰。

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马上从英国赶回来,本来还心存侥幸,可是同事接机时一句话,让她彻底绝望。

同事说:“王小波真是诗人啊,走得也特别诗意。”

李银河确定王小波已经去世,眼泪打到脸上,整个人都飘飘忽忽。

李银河说,王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盛开,虽然他走了,却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王小波生前杂文影响最大,也偏爱写小说,只是偶尔写写诗,有的甚至穿插在小说中,虽然写得少,但他却喜欢自称为“行吟诗人”。

在他与妻子李银河的定情小说《绿毛水怪》里,就曾如此形容夜色中的水银灯光。

他写道:“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形容主人公走在人行道上,昏黄的灯光照着他们。

他写道:“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这是多么美的描述!

王小波的就是把他的一生当作一首诗来写的,智慧、自由、有趣、性爱都是这首诗的主题。

在他看来,没有智慧、没有性爱、没有有趣,这样的生活是不足取的。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之中,不以生育为目的性关系都是不应该的,而王小波也意识到这种态度的问题,他始终认为:想吃想爱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但如果性被压抑,那么只会成为人性的障碍。

在沉默的社会,人们越是闭口不谈性,其实越是内心骚动。而在非性的世界,性爱必然会成为主题,就像是饥荒年代,吃的就成为主题一样。

王小波就在《黄金时代》中就揭示了,性爱就是抵抗荒诞世界的有力武器,打破虚妄的外衣,直寻人性的本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他不到30岁就开始构思,将近40岁的时候才完成,一篇小说改来改去竟用了十几年才完成。

后来经由导师许倬云的推荐,《黄金时代》在台湾获奖,奖金高达25万台币。

后来香港出版社愿意出版《黄金时代》,但是为了迎合市场,商家竟给书命名为《王二风流史》,收入“风月系列”。

如此深刻的文学作品竟被认为是“黄色小说”,王小波很不高兴。不过编辑的评价却给王小波带来一丝安慰。

他说:“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

他预感,王小波要“横空出世”!

王小波周围的朋友,也给予了他很多支持。艾晓明说,一百年后,会有文学系新生,看到王小波的书,说:“有趣!是真的可乐。那个世纪还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让我如此开心呢!

而朋友张卫民则说,王小波的小说可以传世!

面对如此多的肯定,王小波信誓旦旦,他相信《黄金时代》肯定也可以在大陆大受欢迎,可是事与愿违,因为《黄金时代》中铺天盖地的性描写,在内地屡屡遭拒。

1993年,王小波把《黄金时代》送到一家出版公司,编辑很看好,甚至在审读报告里说:“《黄金时代》像云南荒林里一首高亢不屈的情歌。”

但最终,没有通过。

后来王小波又辗转去了好几个出版社,都没有登出去,其中有个编辑看了很喜欢,实在想发表,但面对其中独具一格的性描写又发了愁,为了刊物的安全,只好忍痛割爱。

王小波的朋友们都很热心地为他找各种门路,他们没有功利之心,只是想告诉当时浮躁的文坛,山外有山,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黄金时代》的发表还多亏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她趁着总编辑外出,打了个时间差,终于让《黄金时代》在国内出版,事后,她还受到严厉指责,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王小波曾和李银河出国留学了多年,领略了开放的文化,对于性,他毫不避讳。

在他看来:人们认为最羞耻、最该隐讳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耻、隐讳的东西。真正的私情是每个人的情感,那是最个性化的、最该秘而不宣的东西。

但其实,《黄金时代》中的性描写早已超出了当时的成见。

《黄金时代》以云南插队为背景,描述了在特殊时期知青王二与女医生陈清扬之间的“性爱”纠葛,并将其作为抵挡这个荒诞世界的武器。

时代禁锢下,这群人的思想逐渐扭曲,一边大骂着陈清扬是“破鞋”,另外一边又垂涎她的美色,不敢承认却又抵挡不住,这种扭曲的“性”,在当时随处可见。

而,王小波就甘愿做一次挑战权威的“勇士”,他想扯开这层传统与人欲的遮羞布。

可是很显然,王小波对性与文学的理解,稍微超前了一步。

直到他去世后,以《黄金时代》为首的“时代三部曲”才在花城出版社隆重推出,此后,便是一路绿灯,但王小波终究还是没有赶上这个“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今我们读王小波,其实早已跨越了最初的认知,他的讥诮反讽、他的天马行空,他的激情浪漫、他的特立独行,无一不令人佩!

王小波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他的作品亦是时代的解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