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标|文

一幅卖出1456万工笔画,成画展亮点,央美中国画要靠工笔画“续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亮工笔画《御鹰图》。

“新维度·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作品展”,给了网友很多议论空间。

有网友说:“可怜啊,央美国画要靠工笔画续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说:“这些画让人看了没有什么感觉。”

也有网友怀疑“这就是央美老师的画就这水平”?这应该是学生的习作吧。

甚至有网友一点面子都不给,认为这样的画作“”比大街上摆地摊卖画的都不如。”

当然,这不是看不起摆地摊的,相反他们以生存为目的,现场画画更具实力,没两把刷子,你也不敢上街摆摊。

▲毕建勋《子非鱼》(局部,全图见下文)。

倒是在象牙塔的教授们,大家寄予很大的期望,期望他们在衣食无忧,生活宽裕的条件下,能够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但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我们不懂艺术,不懂比西画历史更悠久的中国画,去学人家的透视法、技法、构图等,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没有必要非去和融合,硬生生把中国画给西化了。

所以,网友不被看好这些作品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它们初看“新颖别致,细赏有形式无内容”,“要么用西人法,要么胡乱嫁接,看技法套路是眼花缭乱,看画意是独缺性灵,走肉不走心,味同嚼蜡,没什么看头。”

甚至有网友认为“只有靠工笔画续命了。央美国画太可怜了!”

这样说肯定是不对的,太过偏颇了。

▲徐华翎工笔画《不如归去》。

中国画在中央美院已有百年历史,从其前身办学之初就已设立,而且名家名师辈出。怎么可能衰到这般田地呢?

不过,有一个问题说得没毛病,就是央美的工笔画确实不缺,从预告的部分作品看,但凡是工笔画都是栩栩如生,有模有样。

▲毕建勋工笔重彩人物画《子非鱼》。

其中,著名人物画名家毕建勋,2010年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子非鱼》,成为画展的亮点,也是这次展览的扛鼎之作。

曾在2011年8月19日北京国信兴业拍卖“风雅颂·中国书画”专场,拍出了1456万的天价。

评论家给出的解读是,“这幅作品采用了文学上的原型理论进行创作”,“引用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周梦蝶’、西方美人鱼神话原型、宗教中的教义”,然后对现实生活进行解构、拼接、重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一条条在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下呼吸困难的鱼儿,即将面临破产而倒地痛哭的渔夫,还有俯瞰地球的庄惠原型。作品呼吁全人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和建设全人类及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华翎工笔画《窗外1》。

除了毕建勋的工笔人物画外,还有徐华翎的工笔人物画也很出色,展出的《窗外1》,不是画在宣纸上,而是画在绢上,并且是选择水色。这波操作是很具挑战性的。

其他几位画家也都是绢本的设色或水墨作品。

▲徐华翎。

在绢上色不容易,有时候刷个几十遍是常有的,要把人物画好,尤其用水色,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因为水色是指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但没有覆盖力。相对于设色来说,用水色画人物更难把控。但是用好了,却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中国画中,“色淡惟求清逸”是用色之极境。

▲徐华翎工笔画《踏雪寻梅》。

徐华翎就用水色在绢上画出了另一种朦胧美,美到令人咋舌。

就说《窗外》这幅作品。画面有晶莹剔透的透明感,部分身体已经融入窗外的白色之中成为了一体,身体的部分已被虚化处理,但这种如临仙境的朦胧之美,简直是神来之笔,和人物的青春气息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徐华翎工笔画《香》。

还有陈亮的工笔画《御鹰图》也是一幅上乘的力作。宋徽宗赵佶的《御鹰图》开创了架鹰绘画的先河,好鹰的陈亮也开始传承绘制了架鹰图系列。在当下的艺术语言环境中,去诠释这古老神秘的、亦极具研究价值的鹰猎文化,成为陈亮创作的亮点。

▲陈亮工笔画《御鹰图》。

金瑞的工笔重彩画,则喜欢在自己的人物画背后加入文化的背景,比如埃及壁画。这种途径让她找到了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充分发挥了重彩画两方面的长处:一方面是写实的长处,画一个比较唯美,比较真实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能够发挥重彩画的抽象语言。同时,在创作中代入当代人的心境,把现实生活当中的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到画面当中去。

▲金瑞工笔重彩画《铁马兵河之战图》绢本170x198cm 2014年。

还有一些画家的作品可圈可点。

总之,工笔画这一块在这次展览中亮点纷呈。

▲谢青工笔花鸟《白》纸本水墨 123x123cm 2016年。

无论是工笔淡彩,还是工笔重彩,这两种画风本来就是中国画的传统,所以就没有网友所说的靠工笔画“续命”一说,如果说能够返回到中国画的主流创作中去,而不被边缘化,这是可以乐见其成的。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独家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