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云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谈到读《老子》的感受,他读中国古代哲学时候最大体会就是这些文字让自我“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思索及谈论的时候,这种思索与谈论本身也就是知识。亚里士多德说过“这就是关于思索的思索”,也是马云感受到的书籍在读我们的那种思索力量。

思索仿佛是人类另一种器官,可以质疑此刻思考能力。道家的哲学教导顺乎自然,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四,顺气自然,不必介意。而更多时间去探讨为什么会思索其它不在意的东西。从而重新整理自身不足。

历史中《老子》也有很多注释的版本,都是明示具体的概念。这样反而使得我们的理解范围受到了限制。于是思考,两者之间,哪一种更好?
当我们去读《老子》开始都会借助注释去读,所以理解的方式与角度单一。而我们放开注释再去读《老子》发现其中暗示的道理有很多。于是在生活中就很容易能感受到《老子》的哲学无处不在,感觉到现实中每一段思考都会触及《老子》中的哲学道理。
读《老子》原著几千字,如果我们把其中提到的概念与暗示都都列举出来,可能就需要用上万字或者几十万字才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老子》的含义。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关于用原文阅读哲学著作的时候,我们就得懂对应哲学语言。那是现实的生活与思考的概念之间的对比。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解释,无论译本多么完美都不及原著,原著的风貌在高处照亮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是把佛教经典译成中文的一位翻译大家。他曾经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在家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饭的香味与鲜味。
如果有一本书放在床头、饭桌、书包、办公室都比较合适。那这本书就是《老子》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