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老师。宋时,杨时与朋友游酢有次去见理学大师程颐,碰到程颐闭目养神,他与游酢就侍立不去。等程颐发现他们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深。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然而,老师与学生毕竟是两种社会群体,有时难免发生思想上的冲突。当矛盾无可调和,也就会出现“谢本师”现象。

向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谢本师”中的“谢”,不是“感谢”,而是“谢绝”、“辞谢”的意思,说得痛快一点,其实就是要跟老师决裂,不再承认自己是某人的门生。

20世纪40年代,沈启无也有过一次“谢本师”的举动。沈启无是周作人的学生,曾与俞平伯、废名、江绍原并称“周门四大弟子”。此人最初对周作人亦步亦趋,周作人出任伪教育总署督办一职,沈启无担任伪北大文学院国文系主任兼图书馆主任,但沈启无觉得周作人给自己安排的职位太低,对周深怀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1943年8月,日本作家片冈铁兵在“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发言,称周作人是“反动的老作家”,只会“玩玩无聊的小品,不与时代合拍”,应该对他作“无保留的激烈斗争”,沈启无以“华北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在日本举行的会议。回国后,他以童陀的笔名,在《文笔》周刊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观点与片冈铁兵一模一样。片冈铁兵对中国文学并不了解,周作人觉得他的观点很奇怪,现在看了沈启无的文章,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周作人一怒之下发表《破门声明》,将沈启无逐出门下。沈启无也不甘示弱,在《中国文学》上发表诗歌《你也须要安静》:“你说我改变了,是的/我不能做你的梦,正如/你不能懂得别人的伤痛一样/是的,我是改变了/我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重负/我就封闭我自己所应走的道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谢本师”的举动,只是没有使用“谢本师”的名义而已。此后沈周两人怨仇越结越深,各自在文章中讥讽、攻击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认真观察一下上述两次“谢本师”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本质区别。章太炎的“谢本师”为公不为私,所以他不得已的“辞谢”里有对师恩的念念不忘老师发自内心的敬重。这样的“谢”虽然也是悲剧,但沉痛中自有一份温暖,能够得到后人充分的理解和尊敬。而沈启无的“谢本师”却完全出于个人的私欲,而且这私欲还与他们师徒在民族大义上的失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其“谢师”也就“谢”得鬼鬼祟祟、有气无力,完全是一场闹剧,师徒二人都被后人看不起。

和对

“谢本师”本身无所谓对错,因什么而谢却标示着一种品位。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游宇明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