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具有贵族血统。

她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她就是96岁高龄,仍站三尺讲台的诗词家——叶嘉莹。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叶嘉莹,是因为捐款。2018年,叶先生向南开大学捐款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学研究。2019年,叶先生再次捐款,累计捐款金额高达3568万元。

叶先生捐款的消息,一时之间遍布全网。大家对这位年近半百的老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叶先生究竟是位什么样的老人。

对诗词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叶先生不仅是名教师,还是名作家、文学家她毕生的时间都用来研究和传播古诗词,对古典文学有着颇深的造诣。而叶先生捐出的款项,来自房产的出售和之前积攒的稿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人生中的三次灾难

叶先生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曾是进士,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就职于航空署,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在女子职业学校当教师。

叶先生身为家中长女,从小被长辈寄予厚望,三岁识字,四岁背诗。虽然年岁尚小,不懂诗词的含义,但背过的诗词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青春年华,正值时局动荡,叶先生先是与父亲失去了联系。紧接着,她的母亲因病送入医院,手术后却因伤口受到感染不幸离世。面对死别,她说:“我母亲死去了,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生命的无常,死生的隔离。”

叶先生仿佛一夜间经历了生离死别,如此沉重的悲痛,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先生写下了八首悼亡诗,以此追忆母亲,缓解心中的痛苦。

大学毕业的三年后,叶先生与赵东荪订婚,跟随丈夫到了台湾,开始在异乡谋生。本以为婚后的生活,多少能填补空缺已久的安全感。未曾想,丈夫因为政治问题被捕入狱,而叶先生只能带着女儿寄居于丈夫姐姐的家中。

不知历经多少黑暗的日夜,叶先生终于等来丈夫的回归,等到一家团聚。然而,丈夫回归带来的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噩梦的开始。

赵东荪出狱后性情大变,稍有不顺便破口大骂,不仅对妻女恶语相向,还会动手打人。即便如此不堪的婚姻,叶先生也没想过离婚,她反而担起作为妻子的责任,悉心照顾丈夫和女儿。为了养家活口,叶先生独自出去教书补贴家用。

不久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而赵东荪看到第二个孩子仍是女儿时,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留下身体虚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

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嫌弃,叶先生曾想过一死了之。可是,当她看到襁褓中的女儿,又不忍心抛下她们不管。于是,她咬牙活了下来。

一次偶然的阅读,叶先生读到王安石的诗《拟寒山拾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叶先生理解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即便屋顶上的瓦片掉落下来砸到你,你会感到疼痛,但它也会是满地碎片,既伤人也伤己。

从那以后,她便将自己的情感从家庭琐事中抽离出来,投身到诗词的研究和教学当中。既然不能改变命运,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用诗词滋养内心,找到一种与世界共处的方式。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叶先生依靠诗词的力量,熬过那段漫长的岁月。她带着满腹才华,走出国门,向海外学子传播教学。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两个女儿也各自成家。

平淡的生活,简单的幸福,看似经历千百次苦难后,姗姗来迟。然而,可恶的命运始终不肯撒手,再次给叶先生以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叶先生的女儿和女婿在一场车祸中遇难。这一年,叶先生已过五十岁,她亲自料理完女儿的后事之后,便将自己关在家里,谁都不见。

这种时候,任何的慰问都显得苍白无力,悼念女儿的日子里,叶先生一口气写了十首《哭女诗》,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经历过人生最沉重的生离死别后,叶先生对人生有了新感悟,她觉得“一切建立在小家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决定要回国教书,把“余热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1978年,叶先生给中国政府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申请回国教学的心愿。第二年,教育部发了批文。此后,叶先生每年寒暑假自费回国教学,直到退休。

02.诗词对叶嘉莹的意义

谈到诗词的意义,陈传兴导演说:“叶先生经历了苦难,又透过诗去得到一种救赎,一种升华和超越。

叶先生的好友刘秉松说:“恰恰是古诗词救了她,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苦痛都被诗词溶解了。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根系就是大树的生命之本,而古诗词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源源不断地给予叶先生能量。在黑暗的时候,古诗词就是一盏明灯;在艰难的时候,古诗词使她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叶先生和学生常常提到王国维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意思是上帝将很多凶险的处境安排在诗人的人生中,从而激发诗人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读到这句词时,叶先生觉得王国维就是在描述她的人生境遇。在此刻,叶先生彷佛就是王国维。当然,她不仅仅是王国维,还是苏轼、杜甫、辛弃疾。

千百年前,古人借助诗词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千百年后,叶先生不但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她还通过自身的境遇理解古人的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跨时空的共鸣呢?

有人曾经问过叶先生:“学古典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叶先生坚定地答:“我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是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浸于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实则是人生中一件悲哀的事。

在对诗词的看法上,叶先生和当代学者欧丽娟的观点如出一辙,她认为,虽然文学看起来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联,也不能帮人飞黄腾达。但是,文学、诗歌所触碰的是人类最内在的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了解人性最复杂的层次。其他的吃喝玩乐,只是表面上暂时地逃避问题而已,时间一久,还是会回到同样的问题里,因此不是解决之道。

03.诗词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即便很多人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实际用处,但是你不得不承认,那些曾经背过的诗,默写过的词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每到特定的节日,你总能想起一两合时宜的诗句,比如清明节时,你会想到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秋节时,你会想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不可否认,诗词确实无法给人带来现实利益,但它却能在人们心情低落时、欢喜时、悲伤时,多少能给予心灵一丝的安抚,至少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没有人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觉得诗词晦涩难懂,简单的诗句却带有双关的含义,确实令人捉摸不透。但是,如果你读过欧丽娟教授的书《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就会发现诗词当中的双关语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汉朝的长安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代表的是惜别的意思。这样做大致有两点含义:一个是“柳”字的谐音是“留”,表示一种挽留的心意;另一个柳树的生命力坚韧,随遇而安,可以表示送别之人对告别者的祝福,希望他能平安无恙。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借柳叶萌新,点出送别的季节;一方面是借着柳树表达离别之情。同样,在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中“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也是柳树与别离紧密相连。

由此可见,理解古诗词并非想象中那么难,只要稍加留意便能发现共通之处。当然,如果你想了解古诗词,这本《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就是不错的选择。

欧丽娟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作有《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李商隐诗歌》等。2012年,欧丽娟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中国文学史》的公开课,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爱,让大众重新认识古典文化的精髓。

欧丽娟教授的新作《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再次带领大家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作品从神话、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的古诗词,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仕途、命运等人生重要的20个主题。

在诗词解读过程中,欧丽娟教授穿插了许多知名却不知出处的典故,比如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从何而来?为什么她是人面蛇身?嫦娥奔月里的嫦娥偷吃丹药,飞到月宫为何会变成蟾蜍?

很多人小时候就听过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却不知道故事人物是怎么来的,而古人为何要传播他们的故事,这些不解的疑惑都在书里一一得到解答。

当然,中国古典文化历经三千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诗词的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管是阐述爱情婚姻、仕途之望还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现今遇到的苦难、烦闷都能从诗词里找到共鸣,甚至是人生答案。

或许,我们这辈子都无法达到像叶先生那样“脱离小我”的境界,但是我们通过诗词能给自己的人生排忧解惑,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欢迎关注@爱读书的橙橙,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文章内容已加入维权,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