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在京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CCFDIE)主办,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CAHON)、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协办。本报记者亲临现场,为各位读者献上会议现场盛况。本届会议为期2天,分为7大专题,本文为您带来大会首日精彩报道。

会议开幕

会议伊始,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高晨燕女士担任开场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晨燕女士

高晨燕女士表示,自2015年至今,肿瘤免疫治疗会议已经举办至第六届,尽管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延期至今才得以举行,会议形式也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国内外各位肿瘤免疫治疗的专家、中外监管机构专家以及制药企业专家的热情与使命感没有改变,值此大好时光欢聚一堂,如约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相信2020年的会议必将更加精彩纷呈。

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曹莉莉女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小男先生致辞。

曹莉莉女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小男先生

曹莉莉女士代表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向各位专家及参会代表的参与及各方的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对与药审中心、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清华医学院的友好合作关系表达了美好祝愿。她提到,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高速发展,很可能成为癌症研究乃至最终治愈肿瘤的方向,同时,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国家医学重点发展方向。临床试验不断开展,上市申请不断提交,发展势头正猛。她强调,本次会议各位专家讲者将分享他们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实践经验,探讨新型免疫疗法及临床开发的独特性,以及中外监管者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考量,促进国际交流,引领行业进步。最后,曹女士特别感谢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

陈小男先生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对会议召开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和欢迎。他指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北京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自1992年至今,汇聚了全球多家高新企业和数以亿计的投资。为了推进医药大健康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经开区已经先后建立多家生物医药联盟、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出了多家创新型企业和多领域产业集群。未来,经开区将聚焦国家战略和国际水平,集中力量于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打造高精尖产业与宜居城市并行的发展形象。陈先生表示,欢迎优秀的生物医药产业落地经开区,共同努力,推动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郑雷教授

随后,来自CAHON的郑雷教授为大会致辞。值此特殊时期,能够顺利举办此次会议必然是依靠主办方和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对此他报以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他指出,面临着PD-L1/PD-1的治疗技术和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取得的进展,这既是成就又是挑战。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进展,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增,已经使得免疫治疗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宠儿。只有加强国际沟通,促进国内肿瘤免疫治疗和相关产品规范化,才能巩固固有成绩,继续向前推进。相信本次会议能够起到这一作用,获得圆满成功。

会议主题演讲:肿瘤免疫新视角

宋文儒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克博士

高晨燕女士

会议主题演讲部分由CAHON的宋文儒教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刘克博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NMPA CDE)的高晨燕女士共同担任主持。多位专家共同阐释肿瘤免疫新视角。

01

Steve Rosenberg教授:癌症细胞转移免疫疗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teve Rosenberg教授对癌细胞转移免疫疗法的发展历史、治疗原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癌细胞转移免疫疗法以细胞移植的原理,靶向独特的细胞突变及相应抗原。Rosenberg教授对包括胃肠道肿瘤、转移性黑色素瘤、上皮实体瘤、乳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种的数例病例进行分享并加以分析,内容涉及动物水平及临床实践水平。他表示,癌细胞转移免疫疗法利用筛查肿瘤特有突变所产生的特异性抗原,通过细胞移植增加抗原反应数量,调动自身免疫系统,最终有望改善现有那些目前治疗手段不适用的转移难治癌症患者,拓展新适应证,实现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式。

02

陈列平教授:肿瘤免疫正常化治疗

陈列平教授发表了关于“肿瘤免疫正常化”的演讲报告,就肿瘤免疫强化和肿瘤免疫正常化的概念、策略、假设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区别和比较。陈教授表示,肿瘤免疫强化即是强化全身免疫系统反应,生成足够的先天免疫反应,进而达到依靠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治疗肿瘤的目的,该方法实践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淋巴瘤领域都有一定进展。不同于肿瘤免疫强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肿瘤免疫正常化通过促进生成足够的先天免疫进而影响肿瘤微环境,如抗PD-1/PD-L1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将免疫逃逸控制在肿瘤微环境中,靶向重塑,保持免疫系统不受其他机制影响。陈教授认为,肿瘤诱导的免疫逃逸可能是组织免疫正常化的机制,为实现免疫正常,应将受损机制识别出来,有意识地选择肿瘤的分子表达功能和效应。同时,以SIGLEC-15为例说明了肿瘤免疫正常化治疗。

03

刘克博士:再生医学最新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FDA/CAHON 刘克博士就“再生医学的最新疗法”发表演说。首先,他介绍了再生医学(RMT)的概念、原理等基本问题,并引出再生医学高级疗法(RMAT)的概念和详细解释。2019年,FDA公布了包括基因疗法,细胞疗法,基于组织的疗法,结合性疗法的指南,旨在引导更为完善的肿瘤治疗研究。刘克博士分享了IPSC和细胞治疗肿瘤作为RMAT的例子,并对其进行说明。刘博士总结道,RMAT是FDA加速开发和批准创新产品的项目之一,它具有获得加速审批的优势,包括可以酌情根据从不是很多的临床试验机构获得的数据作为加速批准依据。加速批准后,可以用只适用于RMAT产品的一些措施来进一步评定和确认RMAT的临床效益。最后,他鼓励与FDA频繁的互动交流的行为,期望更多的交流能够迸发出更多火花。

专题一:肿瘤免疫疗法的生物标志物

胡思文教授
高晨燕女士

专题一主要围绕肿瘤免疫疗法的生物标志物展开一系列的汇报和讨论,由犹他大学胡思文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郑雷教授以及高晨燕女士担任主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JanisTaube教授就“PD-L1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做了相关报告。Janis教授介绍了关于PD-L1表达情况与PD-1抑制剂疗效之间的相关研究,研究涉及头颈部肿瘤,胰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留种。通过免疫组化、多通道分析、基因分析等方法,该团队试图探索出除 “PD-L1是否阳性”以外的其他预测免疫抑制剂疗效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更好地为延长总生存期(OS)服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Valsamo Anagnostou教授发表了题为“基因组与免疫疗法”的演讲报告,就基因组方面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探索ct-DNA是否能够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Anagnostou教授团队在黑色素瘤临床队列中,应用伊匹木单抗的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方式,通过检测T细胞的转录情况。更好预测临床缓解,提高预测精确度。利用ct-DNA预测免疫抑制剂的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尽相同,最终的成果仍需要多种模型的临床试验,希望最终应用于临床,丰富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种类。

Providence癌症研究所的Bernard Fox教授发表了题为“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临床前研究和联合免疫疗法的发展”的演讲汇报,介绍了免疫评分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免疫抑制性评分与癌症患者存活率之间的负相关性。Fox教授分别就免疫组化,T细胞抗原、肿瘤疫苗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剖析,内容涵盖了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等多癌种多模态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他最后总结到,免疫评分作为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被广泛应用;多重免疫组化方法将增加和丰富其应用领域;B细胞与抗体免疫应答是值得继续探索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响机制。

斯坦福大学的Garry Nolan教授阐释了免疫系统架构的动态变化和与不同细胞的交互作用。利用名为CODEX2的计算机系统性建模方法,Nolan教授团队分析了来自结肠癌、淋巴瘤患者的多个免疫器官,试图定义出一种正常的免疫系统组织架构图,并探索免疫架构中不同功能细胞与不同肿瘤病理特征的对应关系。另外,Nolan教授还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关于ACE2与COVID-19病毒感染之间的研究成果,以及肺脏MHC1抗原表达与新冠肺炎感染率的关系。

专题二: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专题二围绕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问题展开,来自国内高校和名院的三位专家展开高屋建瓴地演讲汇报,共同追溯进展历程。

清华大学林欣教授介绍了T细胞介导的细胞回输相关的免疫治疗原理,比较了CAR-T细胞、TCR-T细胞和SAR-T细胞之间的相关指标。他指出,相比于CAR-T细胞,SAR-T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原特异性和信号传导能力,基因表达更接近于TCR-T,更具靶细胞敏感性,更易做成双靶向药物实施免疫治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分析了我国目前胃癌治疗现状以及免疫治疗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国内外胃癌领域的几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并详细解析了存在的差异。沈教授表示,中国胃癌的药物治疗实践远远落后于其理论研究和其他实体瘤的脚步。但可喜的是,国内学者已开始关注中国人群的疾病需求,胃癌临床研究仍需更多关注,尤其是免疫治疗。我国学者应以精准免疫为胃癌的最终目标,满怀信心,不断填充我国胃癌免疫治疗的发展蓝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任军教授发表题为“科学评估自体T细胞免疫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演讲汇报。任军教授分享了涉及胃癌、乳腺癌、肺癌、胰腺癌、肝癌等多个领域的T细胞免疫治疗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分别从研究设计、实施过程、伦理问题及安全性问题的角度分析实验结果。回顾二十余年的免疫治疗研究,任教授表示,T细胞治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加油站,未来发展重心应该放在生物指标检测的转化研究和临床诊疗实践理念的转变。

专题三:生物制药界视角

袁瑞荣教授 贲勇博士

专题三由Novartis 的袁瑞荣教授和BeiGene的贲勇博士主持。在此专题会议部分,国内外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代表,从生物研发制药和商业价值的角度发表了一系列的观点。

Peter Sandor博士介绍了安斯泰来公司的Astellas实验,表示其在免疫肿瘤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专注于创新科学转化为患者价值的领域,使实现创新潜力最大化。来自百时美施贵宝的Abderrahim Oukessou博士从研究背景、入组标准、研究重点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Nivolumab和Ipilimumab组合的双重免疫疗法分别在非小细胞肺癌和恶性胸膜间皮瘤领域的研究实例。臧敬五博士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天境生物公司的发展历程,复盘与美国Abbvie公司合作的CD47抗体项目的创新心得。来自嘉和生物制药的李彤以制药企业的角度探讨商业价值和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关系。来自信达生物的徐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PD-1/PD-L1抑制剂的药物机理研究,从基础理念出发,溯本求源。百济神州公司的汪来分享了该公司的研发管线。康方生物代表详细回顾了该公司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上海博康公司的孟海津进行了题为“强强联合,上药博康的肿瘤免疫研发创新之路”,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中的艰难坎坷和心得体会。来自基因泰克公司的David Raben演讲题目为“癌症免疫疗法:指日可待”,他认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远大,值得更多的投入和发展。最后,君实生物公司的冯辉介绍了君实生物在产品研发布局和管线生产方面的问题。

整场会议内容精彩纷呈,台下听众提问频繁,讨论热烈,大家都对第二日的更多内容充满期待。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责编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