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器人在护理领域的存在感越来越高。比如在广州不少医院,萌萌的机器人已在门诊大堂里上岗,它们会自动巡逻、四处游走,为患者提供咨询、导航、导诊等服务;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之间,物流配送机器人承担起医疗物资运输的工作,它们会自主导航、自动装卸,如果你在电梯遇到了,它们会说“我要进电梯啦,请你让一让”。此外,在国内不少敬老院里,“保姆机器人”也大受欢迎,它们会在老人的指示下实现自动取送物品、开关门等生活辅助功能……

导诊机器人早已上岗

2017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科大讯飞合作开发了这款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导诊机器人“晓曼”,其“脑袋”里存储着医院所有科室的位置、门诊大楼地图、219个常见病和症状对应的科室信息、51个常见的问询知识。“上岗”两个多月来,“晓曼”已经可以回答绝大部分患者的提问,完全胜任导诊护士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护士危机?机器人开抢护士饭碗!

机器人代替护士发药、查房

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率先在核医学科引进了钛米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竟能代替护士发药、查房还不怕辐射,机器人每2小时能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一次体检,还可以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以及服药方法的告知。

机器人配药精准又高效

2016年6月20日起仁济医院的日间化疗中心请来了“配药机器人护士”,它们是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目前99%的化疗药物的配置就由这两台高颜值的机器人在全密闭的空间内完成。

护士危机?机器人开抢护士饭碗!

机器人全面取代手术室配送员工作

去年9月,武汉协和医院引进两个智能物流机器人,各负责一个手术楼层,每层楼20个手术间。“大白”跑一趟平均只要1.75分钟,平均每天能跑140趟,1个能抵4个配送员的工作,而且零失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现在,有机器人的手术楼层,已经见不到配送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抽血机器人”抽血准确度

美国Veebot公司发明的"抽血机器人",准确度可与人类护士相媲美。Veebot使用红外线、超声波和一种特殊的摄像头,加上精准的分析软件检测血流量,找到下针的血管。随后,机器就会调整针头并准确插入血管。同时,Veebot还使用超声波扫描,用“双保险”确保针尖位置准确无误。整个流程大概只花一分钟,以后再也不怕手臂被扎成“马蜂窝”了。

机器人“护士”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机器人能“读得懂”大数据,干得了体力活,能在咨询、配药、运送、查房、护理等方面大显身手。根据统计,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全国医护比已达到1:1.1。但相对需求而言,护士岗位的缺口仍然较大。机器人“护士”不分昼夜,不会疲惫,给医疗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能将护士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在夜班、配药等辛苦的岗位上发挥辅助作用,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

当然,机器人“护士”不只能发挥“机器代人”的作用,它们还将给医疗事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以导诊为例,拥有超强“大脑”的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症状推荐对该病经验丰富、效果好、费用低的医生,其精准度高于人工导诊;今后它们还能在精准复诊、智能随访等方面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不难想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将为医疗领域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进而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机器人会抢护士的饭碗吗?

理论上说,不会!

首先,护理服务领域逐步从医疗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拓展,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等方面延伸,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力填补空缺。

其次,目前的机器人大多处于单点场景应用,而照护工作是处于复杂场景的工作。“由于智能机器臂成本较高、制造难度大,短期内机器人代替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感情的人,他们需要心理上的安慰,需要情感上的慰藉,这是机器人所不能达到的。机器人只是回答一些固定的问题,患者如果问了非常规的问题,它就回答不了,难以给患者人文关怀。

我们所担心的是什么?

机器人取代工人有可能,但是取代护士不可能,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执业环来说,医院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也就是说,在很多医院护理工作,基本上与机器人做的没有差异——导诊、配药、打针、发药、送检、巡视病房。由于人手不够,或是应付考试检查等,护理人员根本无暇顾及人文关怀。

那么医院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如果医院引进机器人,解放了护士的双手,很可能也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解放护士”。至少会减少新护士的进入。

另外,虽然现阶段机器人还只能提供一些单一的如引导、咨询之类的功能,但《中国制造2025》已把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人工智能+医疗”必将飞速发展,“护理机器人”可能会根据其功能进行外观设计,有可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完成更多项目的日常护理。

来源:护理人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