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监管?谁去监管?管了不听怎么处罚?

文 | 蒲琳

看直播、刷短视频、看电视剧,还有大声打电话……不少“低头族”在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上使用电子设备时,并未戴上耳机。外放的声音给许多同行乘客带来困扰。

别急,上海出手了!

近日,上海地铁不少车厢内都贴出“使用电子设备时禁止外放声音”的标识。而据上海交通委官网公开信息显示,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指出,乘坐上海市轨道交通工具的乘客,在车内使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智能电子设备,禁止使用外放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前,据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这种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可以说,高铁、地铁上的“人为噪音”,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痛点。类似的现象不应囿于“乘客与乘客之间的矛盾”,它本就应是一个公共议题。

早在2018年,知乎网友就认为在公共交通上玩手机时需要静音或者戴耳机

大部分人面对这些噪音选择了忍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脾气,甚至不少乘客之间因此产生冲突。

笔者查阅过往新闻发现,两年前北京地铁9号线上,就曾因为这样的行为引发矛盾。报道称,刘某因用扬声器听音乐,让同车厢乘客不满,乘客郭某在制止刘某外放音乐行为过程中情绪激动,口角之后报以拳脚,致刘某眼睛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比较出名的是,2019年,演员叶璇就发微博称,在深夜乘坐列车时,后排一男子大声播放视频,自己试图与男子沟通让他小声,没想到男子突然骂道:“神经病!”

事实上,“静音车厢”也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在公共交通线路上推出了“静音车厢”服务,乘客在该车厢内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干脆关闭掉。2018年,青岛公交也曾有意打造“静音车厢”,只不过形式是发放共享耳机,想法和行动也仅限于热心驾驶员自己,并没有制度化。

有文章认为,高铁设置静音车厢,其实就是当问题出现后,推出的一种“调节式”人性化服务。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多多少少都有遭遇过噪音的困扰,尤其是在高铁、地铁这种密闭的公共场所,想逃都逃不掉。如果可以设法让喜欢安静、不能忍受噪音的人坐一块,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此番上海地铁对外放作出新规,有人叫好的同时,也有不少乘客对于政策能否落实表示担忧,“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监管?谁去监管?管了不听怎么处罚?”

笔者梳理发现,此前北京、昆明、兰州等地,都出台过地方性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确禁止在地铁上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违反规定将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或者进行相应处罚。

而去年,交通运输部也曾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对乘客在地铁内一系列行为进行规范,其中就包括“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将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不听劝阻者将被列入“乘客行为黑名单”。

对此,上海地铁客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关惩罚措施,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以及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行为,工作人员会进行劝阻。

在笔者看来,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温暖的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高铁也好,地铁也罢,密闭的车厢恰恰就是浓缩的小社会。“静音车厢”背后,体现的还是服务意识。至于规定能否真正实行,创造安全文明的乘车环境,靠的还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如今,高铁、地铁都是我们经常会乘坐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地铁,工作日一大早出门、筋疲力尽地回家,一段宁静、安全的休息时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望。而这样的小期望需要所有人一起来实现,其中也包括遵守地铁的这个新规,你愿意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