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玉米种植及良种繁育专家卢振宇来到邹平明集镇菅家村,为该镇的农民群众送来“农业科技”大礼包。玉米成熟、收获前夕,滨州国家农科园区与协作单位淄博市农科院一同参加玉米成熟收获前期的“专家会诊”,对于行距株距合理化、成熟期收获要点、玉米螟病虫害防治等当地玉米种植普遍出现的问题,一一开出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活动是滨州国家农科园区立足国家级平台优势,致力于针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农业特点和需求,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成果示范、服务的一个缩影。农科园区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主责主业来抓单位文明建设,立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核心价值,打造园区名片。

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打造专业队伍

从2019年开始,滨州市委市府要求各单位促进干部“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建设,以适应“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的工作推进要求。滨州国家农科园区积极响应上级要求,立足园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富有园区特色的《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能力实施方案》,并将2020年确定为园区干部“三专”提升年。

园区干部职工各自根据岗位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范围立足思想政治,面向农业科技,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双招双引。同时,园区着力推进课堂学习,建立“干部学习讲堂”,学习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作的“工业互联网”报告,邀请滨州学院彭玲博士作《冬枣品质形成与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学术报告,更是在推进园区规划修编中,邀请到中国农科院农经与发展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北京中农生态科技研究院蒋和平教授等10名专家学者对园区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展开交流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年中,园区组织精干力量赴北京昌平、浙江湖州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南京农高区进行调研学习,启迪园区创新发展思路。同时注重在项目对接交流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棉花农机农艺融合基地先后两次召开棉花高产技术会,山东农科院信息所、凤岐茶社相关技术专家先后赴园区对接项目,交流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与应用经验,高产高油大豆、双季玉米和杂交小麦等项目顺利签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园区着重在项目中使用干部、锤炼干部,将那些思想政治素质高、干事创业能力强的干部发掘出来,充实到园区建设和文明创建的一线,初步打造形成了一个精干高效、团结协作的建设发展“人才蓄水池”。

强化“技术引进、融合创新、示范推广”,夯实核心阵地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园区先后派出5批驻村、驻企业帮扶干部,从沾化区盐碱地到惠民的食用菌企业,再到邹平市的黄河滩,都留下了园区干部助力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辛劳身影。

除了玉米专家,派出果树专家李庆军到无棣水湾镇,依托崔桥冬枣合作社和农科驿站,实施了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老枣园改造及生态重建,在崔桥推广了行间生草、割草覆树盘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冬枣品质和产量,推广工作覆盖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7个,每年开展技术培训30—50次,参训人员达2600多人。

由园区科研人员徐新忠任队长的滨州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队针对惠民县产业食用菌养殖产业培养基灭菌费用高、劳动效率低等问题发明了“微波灭菌机”,针对区域供水现状和主要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发明了“基于流量传感器和PLC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同时,该团队针对食用菌企业生产数据采集滞后、生产险情发现延后、人力成本高的缺陷,自主研发并成功运行NB-I0T(窄带物联网)食用菌生产智能控制系统,为农业企业节省了经营成本,受到广大农民和企业的欢迎,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园区智慧。

推动“志愿服务、贴近基层、共创共享”,赋予丰富内涵

园区立足黄河三角洲地区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左手挎科技服务,右手挽着社区服务,为文明建设赋予浓浓的“三农”特色和“社区”内涵。

从2019年开始,园区志愿服务市区汇通居民小区,多方协调,克服困难,调运建筑材料,抢修好小区内部道路,由于是居民回迁小区,单位特地安排专人协调服务小区内部停车、保洁秩序,园区工作人员主动加入小区居民微信群,将微信群作为一个通报情况、发动居民、协调物业的“远程平台”,把清理小广告、优化停车秩序、合理垃圾点位置等做到小区居民的“心坎”里去,园区线下服务、线上协调的小区志愿服务模式还被滨州市作为文明创城的典型经验,广泛进行通报学习。

此外,园区干部职工还深入园区服务单位、入园企业,利用市政府民生政策宣传平台,面向在园区工作的群众、百姓进行大病保险、异地就医、困难学生救济、农业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民生政策宣传与解读,增进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园区文明建设的“三农”烙印是园区特有的光辉印迹,它更贴近农民百姓的“田间地头”和“瓦房小院”,让文明建设有更多的“乡土气息”。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孙艳刚 韩彦彦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