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中国的对日作战存在着极大的国力差距。一个贫困的农业国对战发达的工业国!

当时中国在对日作战中没有像样的重工业基地,也没有真正的中央集权,统一只是名义上的统一,连最基本的财税都是地方各自为政。

那么中国抗日是单纯地利用人口优势吗?很显然不是的,其实当时的日本,占领了台湾,东北,韩国及东南亚大部,控制的人口也有约近2亿,所以充其量跟中国人口对比也就是2比1,而且日本还有完善的征兵制度,战时最高可动员超千万人,士兵都有规范化及严谨的军事训练,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反观当时的中国士兵,没有完整的征兵制度,兵源补充也主要靠着抓壮丁,文化知识水平较低。部队内部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在武器弹药方面,直至1944年,连国军的嫡系部队每月都还是只能领取约15发的子弹。可能你会说当时国军不是配备有完胜的德制装备吗,像是德制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这也对,但是这种德制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全军只有30门,但日军同类型的火炮却有高达16000门。

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世界上的四大工业国之一,武器都能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而且还有稳定的战时损耗维护,而中国呢,一个羸弱的农业大国,装备全靠买,这则意味着,一旦损坏便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中国在开战初期原有飞机近300架,可还不到三年几乎损耗殆尽,后期的中国领空就只剩下日军的飞机在肆虐。

在枪械方面也几乎是全靠买,经常会出现枪弹不配的情况。当时的国军高级将领在战后回忆录中记载着:(我们有着百万军队,但武器装备却是五花八门,军事训练也是方法不一,在当时中国便是世界军事武器陈列之所。英、美、法、日、德、苏一应俱全)在机械化装备上缺少后勤维护,只要稍有故障,便不能继续使用。

在军队阵列上,前排士兵扛枪,后排士兵清一色扛刀,破棉袄配草鞋。这种场景在各个战场上随处可见。然而日军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超百万的机械化部队。所以日本当时提出的“三个月便可亡华”是一种基于常识的判断,并非无的放矢。

当时在隔岸观火的西方,都觉得中国厄运难逃 ,但是中国却创造出了奇迹,而这奇迹的创造不是因为美国,是因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中国人民有着空前的团结及无畏无惧的殊死抵抗,我们没有强大的炮火,但是我们有着前赴后继数之不尽的血肉之躯。我们没有机械化武器,但我们有全身捆满炸药包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军人。就是在这样武器装备,奇缺的状态下,在武汉会战我们伤亡敌军十余万人,还穿着草鞋扛着大刀的川军,在台儿庄的序幕战中几乎全歼日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我们和日军的装备对等又会怎么样?

1945年的湘西会战,正是中日装备最为对等的一战,并且还是最后的一场中日大决战,中国以压倒性地完胜日本。这就说明日本没有了武器装备上的优势,面对中国就是不堪一击。

战后美国方面统计出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约285万。而当中,在中国战场的伤亡就达到了约150万。由此可见,是中国在武器装备有着如此悬殊的代差下,仍然不惜一切地顶住了日本的全力进攻,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创造了巨大的优势

最后小王子想说中国在整个二战中,对世界的贡献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在中俄英美法里面,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四个国家在当时都已经是工业现代化的大国了,综合国力都要远超当时中国,可现实却是:俄英法三合一都打不赢德国,英国被打得独守孤岛,法国开战不久即告投降,苏联兵败如山倒还差点亡国。美国参战初期一样是溃不成军。在盟军最力不从心的时候,是中国在东方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死死地牵制住了日本,才缓解了盟军的作战压力。所以在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5强之一是通过顽强不屈的战斗换来的,是实至名归的,更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