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评价:“《金瓶梅》写的才是真正的生活,《红楼梦》是一出经典的偶像剧,太理想、太乌托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造了一个绚烂、奇诡、美好的世界。

而《金瓶梅》写的是饮食男女,蝇营狗苟的日常琐碎,可近观中国人的内心底色!

开篇《四贪词》,“酒、色、财、气”乃人间之欲也,写尽了人间所有的贪嗔痴。

有人说,如果此生只能读一本书,那文豪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金瓶梅》!

既然这么好一书,为什么就成了千古J书呢?

还是那句话,太过直白的人生,绝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价值观。

01

色——潘金莲VS西门庆

提到《金瓶梅》,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邪魅一笑。(真的看完可能会辜负这一笑~)

西门庆纵情声色,情儿无数。最知名的要数潘金莲。

自潘金莲这个人物被设定出来,就是女人不守妇道的代名词。

兰陵笑笑生借武松杀嫂的框架,独立创作填充了《金瓶梅》的人物和情节。

潘金莲身世可怜,小小年纪被生母转卖2次,还被买她的张大户强B。

可她不仅出落得美貌动人,还擅长品竹弹丝,肚子里有上百首曲子,尤其琵琶弹得出类拔萃~

没有家世背景的女人,只能靠才艺相貌取悦于人。

这也算得上励志了!

直到遇到有钱有势的西门庆之后,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毒死了武大郎。

然而,西门庆新鲜劲儿一过,便把潘金莲忘得一干二净。

嫁入西门府后,她成了西门府中最穷的姨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她拿什么去争宠呢?唯有靠自己的美貌和无下限的讨好。

想要件皮袄,都要在床T百般迎合。

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命运更如风中纸屑。她们被随意买卖,是物,是奴,唯独不是人,更别提平等与尊重了。

和西门庆相好的大多数是底层女子,西门庆对她们的态度轻薄。像宋惠莲,过后送件衣服料子就打发了。

古往今来,男欢女爱的背后,依然离不开权力地位的比拼。

02

色——林太太VS西门庆

在浓墨重彩地描摹市井人生百态后,兰陵笑笑生忽然漾开一笔,写了这样一名贵妇。

林太太。

一位年过30,中等姿色的寡妇,一位超有钱的富婆。

西门大官人与她偷Q,简直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极尽温柔。

也成了照顾对方感受的超级暖男,不敢轻视,不敢怠慢,不敢只顾着自己G潮。

男女之间,与技术和激Q这种生物本能同样有分量的,依旧是一个人的价值!不管这价值是权力、才华、地位还是财富。

很多人问,为什么一些又穷又的屌丝还容易出车?

真想狂笑三声。哈哈哈~

你以为找又穷又的男人,他就会懂得珍惜了?太天真!

男人爱找美女,仅仅因为跟美女更爽吗?

不。那是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为的往往是,宣示“雄性竞争”里的胜利!

征服美女,会有一种“我看起来很有钱”或者“我看起来有权有势”的快感~

性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关于身体,关于爱情,有时候就是权力。如果带来的快感,仅仅是身体的满足,就不会有那么多快乐和禁忌。

对性的占有,是最低成本满足“权力欲”的途径。

毕竟赚取财富,获得成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点天赋和机遇。

试问,有什么事比出个轨更容易呢?

03

财——西门庆发迹

阅历不到,《金瓶梅》也就是本H小说。

如果抱着这方面猎奇去看一本名著,实在大可不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它真正贡献的不是黄色,而是真实的生活。

在《金瓶梅》的香艳故事中,兰陵笑笑生描述了西门庆由一个破落小财主发展成为数一数二大财主的生财之道。

他有一本不可模仿的“西门致富经秘笈”。

作者还在小说里还补充了一句,“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

西门庆从发迹到死,前后不过五年光景,竟然积累这么些财富!西门庆如邓通一般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靠正当劳动挣来的吗?

当然不是。

是靠奸巧、豪夺、敛财而暴发起来的,里面辐射的是大量的资本主义新兴时代的社会背景。

(《金瓶梅人物》插图,张光宇绘)

西门庆,历来是负面形象。可人性向来是十分复杂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最让人动容之处,就是李瓶儿之死。

李瓶儿快死的时候,西门庆不计余力找人医治,死后西门庆让她风光大葬,每天茶饭不思,黯然神伤,在棺前哭的惊天动地,嚷着活不下去了(虽然只有几天)......

这是小说里最有人性的场面之一了。

读《金瓶梅》你才了解,人性的欲望和充满灰度的世界。

因为它的这方面本质特性,决定了它只能让人“选择性阅读”,而选择性阅读的这本书的人群大都是能“驾驭”得了这本书的人。

郑振铎说:“《金瓶梅》中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鲁迅说:“讲人情练达、社会世情,没有比《金瓶梅》更牛的。”

毛泽东认为:“这是真正的历史,“封疆大吏”都应该读一读。”

(仅凭这一点,它不会辜负你这一看。)

因为它虽然在讲着400年前的故事,读完回首你会发现,千百年来天地虽发生了万千变化,但人性始终不变!

20岁的人读,看到的是男欢女爱;30岁的人读,看到的是官场专营;40岁的人读,看到的是家庭关系;70岁、80岁,才发现,原来它是在讲人性,讲世情。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道理,大抵如此。

但到那时才懂,就未免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