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形形色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色”的问题上,中国对世界有着特别贡献。传统文化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绘画里有“墨分五色”的品评。历经千年沉淀的青铜器,受不同土壤环境侵蚀的“色” 、文人雅士案头盘玩的包浆“色”以及当代艺术家对“色”的研究与创新,无不丰富了“色”。

10月28日,逸居艺术空间创始人修哲策划的展览“好色之图”,首次在嘉德艺术中心二层亮相。作为在第七届嘉德典亚艺术周(GFAA2020)中的一个独立展览,修哲在展厅内搭建了一间房,深化“器用为上”的理念,试图以器物之“色”连接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创造出回响、对话、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同样的场馆,同样的地点,修哲在GFAA2019上精心策划的展览“花见”给观众和藏家留下了深刻印象。2020年的“好色之图”主题甫一面世之时,便引发了争议,而这些争议却强化了他做展览的信心。

修哲表示,在古代多是谈“色”色变,“色”被划到了贬义词一类。这对“色”来说,是很委屈的。色是世间自然万物的本性,本质并无好坏的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之所以被误会,也是源自人的另一本性。关于“色”的论述由来已久,我们常说的“食色,性也”便是经典之谈。从字面理解,“食”不是指事物,指的是喜爱的意思;“色”也不是我们日常意义上的理解,而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性”也不是指男女,而是指人的天性,整句的意思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色”,是古物历经时间沉淀所“衍生”出来的锈色,这些或绿色、黑色、铁红色的时间的痕迹,在修哲眼中就是最绚烂的色彩。从这些色彩中,他找到了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连接的纽带,为了突出作品的色彩,现场采用了明快的白色为主基调,展线上大面积的留白不仅给了作品“呼吸”的空间,也给了观者与作品近距离“接触”的场域。

古物中的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以及技艺传承,让器物本身便带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禅学的思想内核,而修哲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结合收藏家、设计师等多重身份,他将多年来专注的古代艺术鉴赏和收藏的经验,结合当代美学,设计并创新的当代作品让古物呈现历久弥新之美,让时间线在作品中形成交汇与共鸣。

马上封侯 烛台 (修哲设计作品)16厘米×6厘米×25.5厘米

“马上封侯烛台”是修哲最中意的作品。这件作品下面是有着一千年历史的席镇,上面采用传统铜鎏金工艺,惟妙惟肖刻画出一只猴子。器物在饱含传统寓意“马上封侯”的同时,带着面具的猴子高举着一个烛台,又透漏着任性与调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巧制螭龙行炉 (修哲设计作品)30厘米×7厘米×6.5厘米

“巧制螭龙行炉”构思巧妙,寓意幽深。上有铭文:“取竹象形,劲节虚心。双螭衔芝,黑白分明。舍之可藏,用之则行。妙哉斯炉,滌我尘心。行炉本胡物,随释教流布中土,作礼佛之用,今已久不盛行,偶以旧玉嵌木为之,古物新用,别有韵也。逸居主人铭。”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摆件,更是生活中的实用器,这也正是修哲秉持的理念:光谈艺术品是没有意义的,还要谈其背后的文化;光谈设计是空洞的,还要注重设计里面的生活。他认为,古代器物其实是和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过去,反思现在,当现代人以一种“敬仰匠人的执着,敬佩古人的智慧”的态度去看待古器物,它们就会变得很当代、很时尚。

展览现场

《好色之图》电子书

展览开幕之时,由修哲策划的新书《好色之图》同期发布。该书不仅包含修哲的设计作品,也有其收藏的古物,同时收录黄钢、杨东鹰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