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改名是很常见的事。我们在古书里面读到的很多地名,如今都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比如西安原本叫长安、驻马店原本叫汝南、枣庄原本叫兰陵、石家庄原本叫常山、濮阳原本叫帝丘等等。不过,有一个城市却属于例外,它的地名沿用了3000年没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就是邯郸。提到古都,我们一般都会想起长安、洛阳、燕京等,邯郸可能常常会被大家忽视掉,但它背后的历史底蕴,绝对不输给其他古城。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邯郸就有了“磁山文化”,它比“仰韶文化”还早了1000年。

“磁山文化”比较特别。那时候,地球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还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但根据磁山遗址发掘情况来看,这一带的中华先民居然已经会种五谷、饲养家禽了。他们可以端着小米粥、啃着烤鸡腿,享受家庭生活,不用到处乱跑。另外,磁山还是指南针的故乡。

其次,邯郸跟无数历史故事都有关联,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一个称号:成语之都。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多达1584个,我们常听的典故,如“将相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纸上谈兵”、“毛遂自荐”、“窃符救赵”、“惊弓之鸟”等,都发生在邯郸。

“邯郸”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据《汉书》记载:“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这两个字曾经是一座山的名称,山与城相连,至此而尽,于是城邑也沿用的山的名字。邯郸地理位置很重要,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被三大经济圈环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时代,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这里“南据大河(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这种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一直延续到了如今,邯郸人的勇武也一直没变,古有廉颇、李牧、赵奢以及许多赵国男儿与强秦争雄、与游牧民族抗衡,近有无数抗战儿郎在华北敌后战场抛洒热血。

邯郸建城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竹书纪年》记载,商朝迁都到殷之后,邯郸一直作为重要性仅次于殷的京辅之地存在;公元前386年,赵敬侯把都城迁到了邯郸,随后历代赵王一力强赵,终于使赵国跻身“战国七雄”;秦始皇灭六国后置了36郡,其中就有邯郸郡。

汉朝时的邯郸是与洛阳齐名、并称为“五大盛都”的城市,富庶之名海内人人皆知。隋唐两宋时期,邯郸都作为京畿辅府存在,是河北地区的首要重镇。明清时期,邯郸仍然是直隶之地,遍数历史,鬼谷子、兰陵王、荀子、赵武灵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是从邯郸走出来的,中华历史悠久,古都众多,邯郸能历经3000年“行不改名”,实属罕见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