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意大利,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足球和豪车,航空实力很少被提及。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也是航空大国之一,研发实力并不弱。不过二战期间三大轴心国里,意大利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这也体现在意大利研制的这几款轰炸机上。与常见的一般轰炸机采用双发、四发布局不同的是,意大利这三款轰炸机都安装了三台发动机,极具“意大利特色”。

首先出场的是S.M.79轰炸机,绰号“食雀鹰”。这是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轰炸机。食雀鹰是地中海地区沿岸常见的一种猛禽,飞行速度快、动作凶猛,显然意大利人希望S.M.79也能和食雀鹰一样。

但英国人并不这么想。为了使机背安装的自卫机枪与机头发动机的螺旋桨不冲突,S.M.79的机背上有个大隆起,内部安装了一挺前射机枪和两挺后射机枪,于是在英国人口中,S.M.79的绰号变成了“该死的驼背”。S.M.79本来是一款民用客机,不过S.M.79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改装为军用的需求。作为轰炸机,S.M.79于1937年投入现役,并随即参加了西班牙内战,虽然总生产数量仅有200余架,但考虑到意大利的总体实力,这个数量也算是不少了。

S.M.79的性能乏善可陈,速度不快升限不高,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最大留空时间有4个半小时,这在当时来看算是长的。二战期间战机性能突飞猛进,S.M.79的最大载弹量小(1200千克)、自卫火力弱,生存能力和进攻能力都不强,后来大量被改装成鱼雷轰炸机。后来意大利在S.M.79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S.M.84,载弹量增加到2000千克,但还是难当大任。

S.M.79轰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是由同一家公司研制的S.M.81轰炸机,绰号“蝙蝠”。虽然与S.M.79基本同时研制,布局结构也很类似,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继承关系。从尺寸上看,S.M.81比S.M.79稍大一圈,机背上部留了一个凸起的旋转炮塔,因而显得没那么“驼背”。“蝙蝠”的主起落架为带整流罩的不可收放式,最大载弹量2000千克,机上机枪增加到6挺,自卫火力有所增强。“蝙蝠”也是由民航客机改装而来的,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是意大利援外航空兵的主力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主要用于北非战场,用于执行夜间轰炸任务,这倒不是因为它的夜战性能突出,而是这种飞机最大平飞速度仅338千米/小时,实用升限也只有7000米,如果在白天使用的话,在盟军战斗机的攻击下生存率完全得不到保证。

执行空投伞兵任务的S.M.84轰炸机

而二战期间意大利号称最优秀的轰炸机,则是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研制的Z.1007轰炸机,绰号“翠鸟”。这种轰炸机研制时间稍晚,相比前两者,机身明显更加修长,彩 了双垂尾,发动机功率也大幅增加,最大飞行速度达到448千米/小时,自卫火力虽然减少到4挺机枪,但仍然能够做到全向防护,最大载弹量也进一步提高到2200千克。

Z.1007的主要作战方向是在地中海区域,初期主要是针对南斯拉夫、希腊、马耳他等,后期则扩大到北非、中东等地,给地中海上航行的盟军船只造成了不少麻烦。但无论是参战飞机数量,还是战况的激烈程度,与英德之间的“不列颠大空战”,以及苏德之间的空中对决都相去甚远。二战期间,整个意大利军队,从高层到一线飞行员和维护人员都对Z.1007表示满意,算是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但是意大利的航空工业却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战争需要,Z.1007的产量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尽管现代制空权理论的奠基者就是意大利人,但意大利却从来没有组织过集中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行动。

Z.1007轰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苏英等国大力发展重型远程轰炸机的时候,德意日这三个轴心国主要发展的都是载弹量比较小的轻型轰炸机,一方面是实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作战指导思想的局限。战后来看,当时的轰炸机,要么强调机动性,这就成为了俯冲轰炸机,要么强调大载弹量、远航程和高防护,类似美国B-17、B-24,英国“兰开斯特”等就是这类产物。而三发布局虽然在二战前期一段时间里曾一度盛行,但多数还是应用于运输机和客机。这种三发动机的轰炸机,机动性比不过双发,航程和载弹量又比不上四发,夹在中间也着实有点难受。再加上为了气动外形上的对称性,这种布局又必须占据机头空间,对那个时代而言,也的确对导航、轰炸等任务有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