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太平天国派遣了林凤祥、李开芳两员大将率领2万余军队北伐,从扬州出发,途中经过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省,也直接动摇了满清的统治。

但两年之后,林凤祥,李开芳相继被俘,北伐军最终失败。但北伐军的失败,也为太平天国的西征和巩固天京赢得了时间。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太平天国放弃南京这个根据地反而全力北伐又会怎么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天国兴衰史与北伐路线图)

一:如果全面北伐,太平天国将陷入没有“根据地”的困境。

毛主席曾经批判明朝的李自成是“流寇主义”,这说明对于一个新兴政权来说,没有根据地是很危险的。太平天国在1851年开始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的两年时间里,太平军人一直都在进行作战,而军人并不是战斗机器,他们的精神也会松懈,因此攻克南京之后,就需要一块地盘安稳下来,一来可以让士兵们休养生息,二来可以进行战略调整。

太平天国定都于天京,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而北伐军这个时候又刚好在北方牵制住了大量的清朝军队,只要太平天国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那么就可以从容布局南方,如果再努力一点,太平天国完全可以割据南方,把天下形势推向南北朝的局面。

如果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全力北伐,那么就没有办法在战斗中建立起一个根据地来。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办法征收到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养兵,孙武曾在《孙子兵法》中说过,“军无粮则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天京)

其实在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的过程中,就遇到“军无粮”的困境。据史料记载,1853年,林凤祥和李开芳渡过黄河之后,由于各地方都有被逼得活不下去的人,于是又有人加入太平军的队伍,北伐军开始壮大,人员到成不了什么问题,但却碰到“军队无粮”的问题。为此林凤祥曾经叹道,“此时之际,各项俱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不是说北伐军征收不到粮,而是整个北方都缺粮,因为1853年是大寒之年,雪灾造成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欠产,华北地区多有人饿死,等到北伐军到来之后,很多人加入了太平军,这个情况对于起义形势倒是有利,但对于北伐军的后勤平说却是雪上加霜。

而在1854年,北伐军据守静海、独浪三个多月时,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使得北伐军“缺乏鞋袜,军行冰雪天地,骨妥脚皲裂而不能行走,伤亡惨重”。

由此看来,北伐将士才两到三万人,“非战斗减员”就严重要如此地步,如果是整个太平天国全军押上,那可想而知会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太平北伐军败退图)

二:北方气候寒冷,不适合南方人在北方作战。

历史上,为什么都是北方统一南方,为什么南方往往就统一不了北方,其实这跟南北气候相差有关。南方人进入北方作战,越往北就要越穿衣服,衣服穿得多就越厚,这哪里还能跑能打?

而太平军的大部份精锐是广西兵,同于气候差距,广西兵进入北方作战,严寒的天气就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意志力等等各个方方面面,再加上太平军本就缺少必需的寒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肯定会对太平军造成严重的影响,搞不好都会一哄而散。

而据资料显示,1853年、1859年正是气候术语中的“较大寒年”,华北地区的冬季,到了“平均积雪深度达二尺以上,黄河封冻”的地步。气候、水土方面问题,这在两军相争中,也是很要命的因素。

(较大寒年的积雪)

而在历史上,严寒的天气确实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北伐军的战斗,我们就拿林凤祥和李开芳的北伐军来说事。据《粤氛纪事》记载 :初营于汴梁城,值是夜雷雨交作,风拔大树。省城居运河之下游,霎时,城濠水添娄丈。贼移高阜,而火药已湿,不能军。贼之被压而死者数千人,不战而创。

太平军的战斗力确实是强,因此清军往往“高据固守”,而太平军就会以“穴地攻城”以对付。但到北方之后,这一招“埋雷炸城墙”的方法不灵了,因为火药在湿寒的天气之下不管用、不起爆。因此往往就会发生了太平军“攻之累月不下”、“围之数月不能克”的劣绩。

三:南北的民间形势完全不一样。

清朝入关之后,为了完全掌控整个天下,因此他们在各民族之间故意制造矛盾、分裂和压迫,以方便从中制衡。因此广西这个地方,上百年的土客战争,使得广西人富有战斗和反抗精神。

(金田起义)

而像山东、直隶这些地区的人民,因为他们离皇城脚根太近,习惯了老爷们的存在,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反抗精神,有时候被官府欺压到死都不会起来反抗。不是说不敢,而是不会,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不仁”了。

而越靠近南方,清廷的统治力就越会减弱。因此,当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北、安徽时,就受到了当地穷苦农民的热烈支持。他们纷纷参军,并且还卖火药给太平军。不是说洪秀全是上帝的干儿子,所以人们才会纷纷参加起义,而是说这些地方的人们早就想反了。

因此,当1853年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北伐军北上时,就在河南、安徽等地购买到了四万余斤的火药,因此咸丰皇帝也为此哀叹,“贼匪奔窜剽疾,其火药铅丸,虽沿途抢掠,亦岂能如许之多!”

但越往北打,清廷的统治力逐渐加强,北伐军补给粮食和火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开始的“生意踊跃”发展到后来的“奸民暗卖”了,北伐军再也找不到像在南方那样“军民互助”的感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老照片——麻木的人)

四:火药问题。

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也正值近代中国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化的大时代,太平军能够两年之间夺取了南方的大部地区,这跟他们在战斗中大量使用火药有关。

火药已经成为了太平军与清军胜负的关键因素,如果太军军全力北伐,那么在考虑到粮食、衣物这些重要后勤之外,更要考虑到火药的问题。

火药主要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种成分构成,制造工艺简单易会,太平军虽然也会自造火药。但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自产火药的产量肯定会跟不上消耗的数量,因为自产火药,需要专门的设备不讲,并且还有稳定的原材料“硝磺”。

但清军可以采取合围和严密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想获得稳定的原材料已经是很困难,况且还是在与清军互相纠缠的同时呢!

(太平军使用过的洋炮)

四:咸丰年间,清朝廷的统治力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在我看来,清朝彻底散架的是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当时的“武昌起义”,只是一个“营级”的军事行动而已。但一夜之间,各省的军政头子便纷纷地势弃了自己的老东家,纷纷宣布独立。

因为大家都知道,清朝政府在天下大势急剧变化的面前,再也拿不出一点好的方法出来了,他们做的只是在苟延残喘,维持着旗人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已。

而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廷还远远没有达到“散架”的地步,各地的读书人仍然认为,清朝还有得救,还有理由去救,清朝廷的各种官位爵禄,对他们仍然的吸引力。

因此,在此期间,也出现有“江忠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潘”等等一些地主阶层精英人物出来救世。

(地主阶层精英人物曾国藩等)

因此,太平天国与清朝廷的战争不可能存在有“速胜论”,全面北伐也不可能拿下北京。

最后延伸一点说,就算是老天爷帮忙,拿下了北京也不意味着清朝的灭亡。因为他完全可以把北京扔给你,因为在没有足够钱粮支撑的情况下,拿下北京无疑就是拿下了个烂泥潭。清朝廷是有可能会这么干的,在历史上,不管是咸丰、还是慈禧太后,曾经就有过两次逃离北京城的不良记录。

个人觉得,太平天国想要推翻清朝,就应该先奠定“南北朝”的根基,然后再稳扎急打,逐渐向北方发力,当大军从外围慢慢敲进合击,最后攻灭“燕京”之时,这清政府才算是真正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