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并且曾国藩还是李鸿章的老师,同时也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这也是左宗棠虽然仕途不顺,一连六次都未能中第,却因其才华而官运亨通的重要原因。

但左宗棠却并没有因此而对曾国藩感激有加或心生仰慕,而是将自己与曾国藩并齐,常以兄弟名义相称。

甚至对他的许多提议并不认同,直接在众人面前进行驳。而深明大义的曾国藩,选择不去计较,甚至对左宗棠次次竭力相助,但终于还是因两人的意见不合而各奔东西,各自奋战。

那么,如此天资才干的两人为何关系却是水深火热,难以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人生难得遇知己,相爱相杀又何妨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享年六十一岁,而左宗棠生于1812年11月10日,逝于1885年9月,享年七十三岁。

两人虽是一年之差又同为湖南汉族,一个是湘乡,一个是湘阴,仅有一墙之隔。

但两人的脾性、为人处事的风格却是相差万里,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即使双方都认定彼此的才能和忠君报国之心,但在台面却是谁也不肯相让。

1、一个如夏天般刚烈,一个似秋天般沉稳

左宗棠在以第十七名中举之后却屡次不第,但在这期间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荒废人生。

而是广交天下有志之士,熟读各样史书、兵书、政书来提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官之后常将自己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自己比他更有才能,还曾毫不遮掩地在给郭昆焘的书信中说:“以今方古,则今亮犹胜于古亮矣。”

而曾国藩更有儒士之风,通读儒学经典、大加倡导孔孟之道将自己看作是末世的救世之英雄

从这就可以看出两人从性格上就有明显的迥异之处,也为两人的之间的争斗埋下伏笔。

2、第一次见面看你就很顺眼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丁忧而回湖南办丧。

却因局势动荡而会面张亮基与其幕僚左宗棠,在会面商谈如何平定各方农民起义。

谈话间左宗棠视若无人而大谈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却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其表现出来的风发意气、清晰头脑让曾国藩赞叹不已,对其一见倾心。

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满意甚至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在给他人的信中说道:“其人正派而肯办事,但才具少欠开展。

以此得出虽然欣赏曾国藩能够为官清新方正,但同时可惜其才略平平的结论,这也成为了两人矛盾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你若道高一尺,我便魔高一丈

曾国藩为考秀才前后用花了七年,其笨头笨脑让小偷都为之叹服,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都多次说他:“少荃论余之短处,总是儒缓。”

但曾国藩并不纠结于这些评价而选择谦忍,人不能有傲气,却不能无傲骨,这句话用来形容为人蕴藉。

长于人情而短于机变的曾国藩是恰到好处的。而少年英才左宗棠则常常是让人一见就为之惊叹,在谈论天下大事时滔滔不绝。

即使面对比自己官位高出许多的曾国藩也是指示训诫,毫不客气。虽然如此,两人一生的功绩却都让后世之人为之敬仰、钦佩。

1、同样来势汹汹的太平农民军

咸丰二年,清政府从全国调集了大量的八旗军、绿营官兵共同对抗早已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却是次次都惨遭失败。

于是在这年的十一月,清政府下达命令要求曾国藩与时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办理团练事务。

希望利用各地的武装力量,来压制太平军的磅礴势力,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

曾国藩借此机会在第二年八月获得了在衡阳练兵的准许,并指派人员南下广东购买西洋火炮,为筹建水师之用

在咸丰四年之时,利用孔、孟的人性道德为基准,鼓动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加入抗击太平天国的起义之中。

这些都为后来的镇压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左宗棠的官场之路也正是从参与镇压太平军而开始。

同在咸丰二年间,左宗棠在郭崇焘等众人的劝勉和张亮基的邀请下,以保家卫国之名投入到打击太平起义运动当中。

左宗棠的军事才能瞬间得到释放,从此张亮基便对其赞赏有加,将全部军事都托付给他,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太平军北撤,从而保住了长沙。

到了咸丰四年,左宗棠受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內清四境”、“外援五省”,并且连战连捷,于是有了:“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棠”的说法。

2、造枪、造炮,自强求富洋务忙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下,曾国藩可算创建中国近代海军,掀起洋务运动的第一人了。

不但改造了旧时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的轮船水师

同时,负咸丰之命选派幼童赶赴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开篇之人。

除此之外,他积极参与到军工科技当中,在安庆设军械所,以制造新式的枪炮、子弹和火药。

左宗棠对洋务运动所作的贡献并不比曾国藩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治五年,左宗棠攻灭太平军之后,便上奏申请设局以监造轮船,在福州马尾开办船厂后又兴建船政学堂,以便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方面的人才。

3、曾要山东剿捻,左誓西去收疆

同治四年五月,曾国藩率军前往山东追剿捻军,从六月的重镇设防,画河圈围到九月的布兵防堵、沿途招员。

一直到第二年奉旨进驻张家口,根据捻军行兵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而采取以防为主、坚壁清野等对策

对战失败后又从周口到到河段修建了“沙河百里防线”,以希望借地势之险要来彻底消灭捻军。

同担任过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则是去往了边疆地区征战于沙场之中。光绪元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并借此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选择以“先北后南”、“缓进速决”的战略以便顺利收复北疆,从而为进一步收复伊犁创造条件

期间在治军方面,左宗棠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军队整体的战斗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在第二年四月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

八月在刘、金两军的协力下攻下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并以金順占领昌吉,荣全攻克玛纳斯城结束了北路的战事,收复北疆。

同时先后收复南疆的东四城和西四城,以一年时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新疆的全部领土。

4、文襄是左,文正是藩

谥号是生者根据逝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评价,曾国藩与左宗棠虽不是同年同月生,也不是同年同月死的生死之交,却因其终生为国效力而被后人所敬仰,连两人的谥号都相差无几。

同治十一年二月,为国为民操劳半生的曾国藩因脚疾病逝于书房,朝廷闻讯,辍朝三日。

后被追赠太傅之名,赐谥号“文正”,并将其牌位入驻昭忠、贤良两座祠堂以供后人缅怀。

而同样一生战功赫赫的左宗棠于光绪十一年七月在福州病逝,在临终时抱憾而语:“臣督师南下,迄今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于八月追封太傅,赐谥号“文襄”,与曾国藩同入祀北京的昭忠和贤良两座祠堂供后人瞻仰。

三:总结

曾国藩曾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

而左宗棠却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与左宗棠从相识、相知到相助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虽然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一个温文儒雅,一个秉性直率,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一个谦卑谨慎,一个不拘小节。

但是两人为官之道都选择了不同流合污,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兴办洋务事业,到追剿敌寇,守护疆土,两人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报国之心。

参考文献

1、《当代》

2、《文学教育》

3、《报刊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