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有一个长期被江湖人士忽略的人物,他长相平平、存在感很低,但在关键时候却能“闪瞎”大家的眼,他就是扫地僧。扫地僧不只是在小说里有,现实生活里也大有人在,本期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2月底,连云港的海县尹湾村发现了6座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含了不少汉字简牍。在这批文物中,专家很惊喜地发现里面有一篇《神乌赋》。

所谓赋,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咏物文。目前文坛最有名的赋包括曹植的《洛神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千古名作。此次发现的这篇赋文比当时最早的《鹞雀赋》还早200多年,是西汉时的作品,此文的问世意味着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比早前我们知道的早了200多年。它的出土,对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文较长,笔者就不详细介绍了。这样的赋文出现,自然引起很多专家们的关注,不少专家都加入到研究的工作中,其中就包括复旦大学的教授裘锡圭先生。裘锡圭先生是是古汉字学的专家,裘老著作等身,对于各类竹简有很深的研究。

但对于这篇《神乌赋》,他却有一个词不懂。1997年,他在杂志上发表了篇论文,称不理解其中“佐子”二字的意思。像裘老这样的专家都不懂,可见理解它的难度。其实当时不只是裘老不懂,其它参与研究的专家也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文章正好被民间古文爱好者蔡伟看见了,他当即给裘老写信,称“佐子”二字应读为“嗟子”,其实是个叹词。收到此信裘老的疑惑立即解开了,德高望重的他十分谦虚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发文称“其言甚为有理”。就这样,一个专家都不懂的古词,被蔡伟给解开了。

更让裘老没想到的是,蔡伟并不是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而是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下岗工人。蔡伟中学时就很喜欢古文,但因为高中时偏科严重,硬是没考上大学,便去工厂谋生了。1994年,厂里效益不好,他下岗了。此后他摆过小摊,干过不少工作,却都没有放下对古文的研究。1997年,他能解开连裘教授都解不开的词,就是因为他是有真材实学的。

从1997年至今,23年过去了,蔡伟现在生活得怎么样呢?

从那封信以后,裘教授就和他成了朋友,两人一直有联系。在沟通过程中,裘教授发现他对古文有很深的研究,两人经常交换意见。2007年,因为妻子生病,蔡伟便蹬起了三轮,成了一名人力三轮车夫。

知道他这种生活情况,裘教授决定出手帮他,将他推荐给了复旦文献中心,不过当时他只是一名临时研究人员。2009年,在裘教授的推荐下,蔡伟开始考博,并于同年被录取。读博不只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写论文等各种能力,再加上复旦大学的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本来就很高,最后蔡伟花了6年时间才毕业。2015年毕业后,他进入了安顺学院工作。

从一位三轮车夫,到一位老师,蔡伟的转变有运气的成分,他遇上了裘教授这样的伯乐,但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有真材实料,愿意去钻研学习。复旦大学录取一名高中学历的考生读博,本身是很有魄力的。

这让笔者想到了1930年参加青岛大学入学考试的臧克家,因为从小上的是私塾,他完全不懂数学,所以高考他的数学是0分,但时任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看过他的语文试卷后,当即决定录取他。臧克家也果然没有让闻一多失望,成为了一位诗坛巨匠,并写下了《有的人》等多首名篇。这件事,也成为了一段文坛佳话。

在各行各业,其实都有扫地僧,他们能否有机会展示自己,往往靠的是身边有没有伯乐欣赏他们。大家觉得对于这种偏科严重,但是在某一方面颇有才华的考生,高校是否应该破格录取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