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程序员的故事,他的名字叫Tristan(崔斯坦)。

在他学生时期起,就非常佩服Google所创造的一切,觉得Google不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服务,而且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他梦想成真,成为了Google邮箱团队的一员。直到2017年6月,他决定离开Google。

崔斯坦,谷歌前设计道德伦理学家

上一个世代,硅谷主要生产硬件和开发工具软件,就像一般公司一样制造产品然后卖给顾客,微软卖软件给顾客,苹果卖电脑给顾客,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又直接。

而到了这个世代,尤其是过去十年,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们,干的却是“卖用户”的勾当。公司的产品从产品本身,变成了每一位用户,每个人的时间、注意力、私隐——都被打包卖给了广告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我们都认为互联网产品只是工具,就像自行车一样能帮我们更快速地抵达目的地的工具。

工具的特征是,它会耐心地在原地呆着,等你去使用它,用完就关了。比如你用完Photoshop、logic pro后,也就马上关了,并不会去把每个菜单栏、每一个功能都浏览一遍。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它会不停地吸引你、诱惑你去使用它,会不停地去抢占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让你上瘾。

崔斯坦:“我在2017年6月因为伦理疑虑而离开谷歌,不只是因为谷歌,我对整个产业都有疑虑。”

当谷歌邮件团队中的工作中,他发现一个邮件App的设计会有二三十个人参与,大家会对于字体、颜色等细节争论不休,但对于产品的道德、让人上瘾的问题却无人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崔斯坦认为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的情境——几十个加州年轻白人男子围坐在一起,就决定了几亿人的行为习惯。出于对自己所处的行业的反思,他决定离开这个行业。

而实际上,让互联网公司、社交平台从工具变成贩卖用户信息的“中间商”的原因本不是发自恶意,更没有哪一个人是十足的坏蛋。这一切都是竞争的结果,是商业的结果,是为了给投资人和广告商带来更大的收益。

互联网公司为了得到更多的用户,实现自己的盈利目标,于是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去研究怎么才能让用户在页面上停留更久、如何留存老用户、如何拉新新用户,以及如何让大家上瘾。

产品设计的背后是一整套的心理学上的成瘾理论。很多看似“无意识”的设计,都是为了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行为,培养用户刷手机的习惯。

比如说最常见的下拉刷新的设计,其实和赌博老虎机的原理一样,都是一种正强化的过程(Positive Reinforcement)。用户每次下拉都会刷新出新的内容,再往下拉,出现的又是新的内容。每次下拉,就像拉动老虎机的把手,每次都能获得未知的新奖励,久而久之,用户就形成了无意识刷手机的反射,哪怕明知道没有新信息,也会忍不住下拉刷新。

而这些互联网公司、社交平台他们之间真正比拼的是——做出准确预判用户行为的模型。拥有最优秀模型的公司就赢了!

崔斯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当我们把大数据追踪用户的行为拟人化表达,当我们发现藏身在数据之后的并不是机器,而是程序员时,你会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被操纵着的.....

有一个高中男生Ben,因为踢球把手机屏幕摔碎了,和妈妈达成了一个约定:一周不玩手机,就能拥有一个新屏幕。

这对管理Ben的程序员简直是致命性打击。于是他们不断分析Ben过往的数据,发送各种各样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提醒来吸引他。什么球鞋的介绍,新上的综艺、更新的新番、暗恋的女神的微博提醒等等。

当这些都无效时,程序员放大招了,发出了Ben前女友已经恋爱的劲爆消息!果不其然,Ben上钩了。他立马用破碎的手机屏幕,视奸前女友的动态。于是,一刷就停不下来了……

当Ben躺在床上熬夜刷别人社交平台时,我们甚至可以听到背后程序员的欢呼。就像《楚门的世界》中,当楚门试图逃离不正常的世界时,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避免这一事情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质上,广告商买的产品是用户行为和认知的变化——他们想要改变的是你的生活方式,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直到改变你这个人,真正变成他们的工具。

而这是一种都只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变化,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就算我们有所警觉,也很难真正的逃离。一边沉沦着,一边挣扎着。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提到:“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社交媒体不就是这样一个“笑面虎”吗?它表面上帮助我们排解孤独,但实际上,却创造了更多孤独。

社交网络的干预和操纵,除了严重影响到每个个体之外。还使得许多假新闻、愚蠢言论得以广泛传播。

往小了说,社交软件干涉了我们看到的内容,很有可能你目光所及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观点,然后你更加容不得与你一致的言论。

往大了说,甚至可以操纵(某些国家)的大选和政治,制造分裂。现在仍在发生的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川普粉丝和反川人士,两边都觉得对方是傻逼(而自己绝对正确)。

对于崔斯坦来说,对于一个身处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来说,当他已经赚了这么多钱了,当他发觉自己所在的行业充满了反人道主义的行为,他可以选择辞职,拍拍屁股就走人。

但这个公司当然会继续存在,而且马上就会有新人来填补他的位置,这一切都不会有所改变。这个也是崔斯坦最大的担忧。

于是他参与了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和众多来自Google、Instagram、Snapchat、pinterest等等互联网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总监、负责人等,一起讲述了这个不应该只被行业内部人员知道的事实。

崔斯坦和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想要推动的主要方向是立法。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用户来说,很难从根本上去拒绝网络,如何避免深陷其中,如何不被这些广告、垃圾信息干预呢?

为了让用户们能够屏蔽垃圾,于是出现了很多广告屏蔽软件,比如Adblock Plus。但如果广告商不想被屏蔽掉,可以向Adblock Plus支付费用,就可以照旧出现在用户眼前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借助工具也好,减少社交平台的使用次数也好。无论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才是关键。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中,也给出了几个简单的建议,比如关掉APP的各种“通知”;不看平台推荐的视频和广告,要看什么自己搜索;多使用在社交媒体上去关注一些自己不认识、甚至意见相左的人,有意识地去获取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等等。

崔斯坦的故事还在继续,《The Social Dilemma》只是一个开始,对应的隐私保护立法也会艰难的推进下去。但“无论是乌托邦还是毁灭,都是一场一触即发的接力赛,直到通往最后一刻......"

头图设计 / 划水怪

文字排版 / 谈谈子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