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6日23时19分,伴随着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时隔14天再次圆满完成新的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4发任务并行的状态下组织开展的。

“5、4、3、2、1,点火!”随着口令发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托举着卫星飞向天穹。

发出倒计时口令的,是01指挥员白春波。

这是他今年第3次担任01指挥员。年初以来,面对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航天发射攻坚战,中心全体科技人员向疫战、向天行。3月24日,由白春波担任01指挥员的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抗疫斗争加油鼓劲。

高密度任务状态下,白春波和同事们格外忙碌,中秋国庆期间在岗位6天。发射临近,他早早地铆在测试发射指挥大厅,时刻监测着各系统第一时间传送的各项数据,下达一条条指令。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航天人奋勇前进。今天的我们钢硬气多,要让更多的‘大国重器’从发射场腾飞,用任务成功向抗美援朝的先辈们致敬。”看着任务成功的“大红屏”,白春波坚定地说。

同在任务一线的塔勤分队平台操作手孙辉,望着消失在夜空中的火箭“背影”,眼眶再一次湿润。今年是他在塔勤分队工作的第10个年头,先后执行了94次任务。每次发射,孙辉和他的同事们总是最早上塔,最晚撤离。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发火箭和每一颗卫星,都像是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

“每天都要检查一遍甚至几遍,不然心里不踏实。”孙辉说,为了保障火箭上塔顺利、测试顺利、升空顺利,他们创造了“望、闻、问、切”4步检查法,练就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过硬本领。

连日来,西昌出现连续降温天气。“本次任务时期,发射场处于过渡季节,受静止锋和南支云系、冷空气频繁影响,长期处于连续阴雨天气,高空风逐渐增大。”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工程师张滢说。

针对这样的气候背景,张滢所在的中心气象团队对窗口降水、逐时气温和高空风等预报要素进行专题分析,确保气象保障圆满。

任务成功的背后还有设施设备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不断提升:发射塔架采用新型涂料,防护性能更佳,抗腐蚀能力更强,三号塔架焕然一新;3号工位常规动力系统供气管路更新完成,首次参加实战发射……在任务间隙期,西昌航天人紧张实施完成了一个个改造项目成果。

“西昌发射场涉及塔架和库房的升级改造项目,在这次任务后得到了全面检验。”中心计划处副处长周剑介绍说。

据悉,此次任务后到明年1月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执行8次发射任务,其中西昌6次、文昌2次,平均每半月发射一次,最短发射间隔仅为5天,两场多星多箭并行测试发射将成为工作常态。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组网任务完成,中国建成了首个低轨卫星星座。

据悉,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一些相关的图像资料显示,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探测范围并非覆盖全球,而是集中在北纬40度至南纬40度之间。更加直白一点来说,这个范围包括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东太平洋、大西洋中部和整个印度洋北部海域。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电磁环境探测”的应用,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众所周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作战形势面临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电磁环境。由此便催生了电磁环境探测技术。从这一角度来看,一些观察人士认为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类似于美军打造的“海洋侦察-监视”系统,也即现在的“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

资料显示,该系统运行高度在1100千米,卫星上除了搭载有电子侦察设备外,还搭载了雷达和红外成像的多种侦察载荷,可针对水面舰船、水下潜艇、飞行器和地面车辆进行侦察和监视。分析人士指出,在该系统的运用下,其对于水面目标的定位精度优于2千米。可见,未来其将用来检测我国临近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大片海域。

那么谁在这里活动地最为频繁?毫无疑问,美军。其中太平洋舰队是美军部署在印太地区的主要力量,其兵力管辖范围包括整个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仅仅是今年上半年,美军就有超过3000架次飞机和60艘舰艇进入我国南部海域进行挑衅活动。就在本月,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里根”号航母就在我国南部海域周边开展了一场“大规模伤亡演习”。与此同时,一艘“麦凯恩”号驱逐舰也现身南部海域,并组织舰员进行重机枪武器的操作演练。可见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尤其是我国周边的活动呈现前所未有的密集态势。

就是在这样的紧张态势下,为防止美军的介入,中国军队需要时刻紧盯美军海上力量的动向。因此这对我国相关的监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组网完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监测系统。未来不光是美国的大型水面目标,就连水下的潜艇在我国的卫星监测系统下必定也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