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种文字因为笔画像一头细、一头粗的楔子而得名,发源于公元前3400年左右。到了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些楔形文字的泥版被发掘出来,尤其是19世纪西方列强在两河流域展开疯狂掠夺,更多的泥版文字被掠夺到了欧洲,以至于很多学者甚至是普通人都投入到解读这种文字的努力中。其中就包括一位叫格奥尔格·格罗特芬德的德国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格罗特芬德在德国哥廷根一所中学教希腊文,对希腊古代的历史文化非常熟稔。当时欧洲的报纸上经常有关于楔形文字的报道和图片,看得多了,格罗特芬德感觉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应该能够在楔形文字的解读上做点什么。不过,他一直没付诸具体行动。

1802年的一天,27岁的格罗特芬德参加了朋友们的一次聚会,酒酣耳热之际,有人谈起了楔形文字,感叹说,偌大的欧洲,人才济济,怎么就没有人能够将楔形文字解读出来呢?听到这话,酒精上脑的格罗特芬德马上接过话说:“这个问题包在我身上!”大家当然不相信他说的话,调侃道:“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那些一流的语言学家都解读不了,你能解读出来?”但是格罗特芬德笃定地表示,自己可以做到,即便不能完全解读,也可以出份力。

可当格罗特芬德酒醒之后,就开始后悔自己夸下的海口了。的确,这件事的难度实在太大了。但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少人正等着看他的笑话呢!格罗特芬德左思右想,决定尝试一下。由于手边的资料不多,格罗特芬德去了哥廷根皇家图书馆,从那里借来一些欧洲人从两河流域一些碑刻上拓下来的铭文的复制本,开始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

编辑

格罗特芬德谙熟希腊一些史学家的著作,诸如希罗多德的《历史》等,这些典籍中记载了两河流域一些王朝的情况。当时,两河流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在称呼君主时,其实有“套路”可循,通常是:“某某,伟大之王,万王之王……”而格罗特芬德得到的一份铭文正是出自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波斯波利斯。他猜想,这份铭文中一定会有这些称呼,于是开始反复研究这份铭文。

后来,他发现有一组符号果然反复出现,并由此推测这个符号很可能就是“王”字。然后,他又按照之前的“套路”进行推测,第一个“王”字前面的字符,就应该是某位国王的姓名,第二个和第三个应该是共同构成了“万王之王”这个词组。接下来,他又开始推测这份铭文中提到的几个国王是谁。这个工作的难度小一些,因为古代波斯国王的尊号是可以在希腊史学家的著作中查询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经过不懈努力,,格罗特芬德在哥廷根科学院宣读了他的论文,宣布自己解读出来三个古代波斯国王的姓名和十多个楔形文字字符,一时引起了学界轰动。他的释读虽然只是起步,并且后来还被证实有些是错误的,但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思路为以后楔形文字的全面释读打下了基础。就这样,这位中学教师凭着自己的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创造了一个一流学者都没有做到的学术奇迹。

1802年9月4日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另一个天空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