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数据出自博士论文“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这篇论文在2011年就有了。后来我们的小伙伴们就此热烈讨论过,论文的观点不用说,我们肯定是认可的,这是正规军——中科院遗传学发表的东西,不同于一般的民科。论文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主要是在论文的结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延伸。

此论文是先假设了二里头就是夏人的。从文献上来说,这个假设是成立的。至于还有少部分人反对这个假设,那另当别论。现在我们把文章的主要观点复述一下,然后进行一个解读和延伸。在文章摘要里面,就说出了很多重点。为了引述完整,我们直接引用原文的文字,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言里面,论文引述了著名史学家徐旭生的观点,徐认为夏人活动有两大区域:一是河南西部的洛阳平原,二是山西南部汾水下游。这个观点和本号主张的不谋而合,不信你看就现有的基因数据,说说夏朝吧,当然我们在写的时候是不知道徐旭生也持这种观点的。

之后,论文对中原的考古脉络进行了梳理,这里比较长,就不说了。重点是本号的老本行,关于分子考古学方面的分析。先是,论文作者刘皓芳不厌其烦地解释了分子考古学的原理,从生物原理讲到人类起源。在第二章又先铺垫了一通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足见作者的严谨性。第三章终于肯入正题了,话说研究人员成功提炼出28个样本,是关于mtDNA类型的,mtDNA反映的是母系的遗存和迁徙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图上可见,母系D占了主导,占比48%,是第一大类单倍群。D属于大M,分布在北方比较多。

其次是D5,占了约26%。D5其实也属于D系,只不过D5占比比较高,单独划分了出来。

第三的是B4,占比18%。B4是大N下游的,大N总体比大M弱势。

第四是M*,这是小M,不包括M7,占比11%。

作者刘皓芳博士也发现北方单倍群占了多数,二里头夏人是北方人居多:

二里头夏人是北方人居多

随后,刘提出这些主要单倍群都是典型的东亚单倍群,分布地都在东亚居多,从而证明了夏人是东亚起源的。

通过和其他古遗迹的样本对比,发现二里头样本量具备多样性,丰富的样本很适合做群体研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二里头夏人有多母系起源,符合分子考古学的普遍规律。

那么二里头母系和谁接近呢?和东部山东、西北陕西等都比较近,论文明确否认了浙江的南方人群、越国人是夏代后人的说法,这也是本号一直主张的——“越国人非夏人后裔”。另外阿伊努人也不可能是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博士还提出了,匈奴母系、偃师母系都和二里头的不太亲近。外蒙古的匈奴母系和夏人不太近是情有可原,夏人北迁的母系数量估计不多。但同处于中原的偃师商人与夏人有差异,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具体差异可看夏、商、周母系的比较。对此作者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夏人、偃师商人互相敌对,不通婚;二是偃师的这批人是商朝建立后才迁徙进来的。

最后,刘博士认为夏人和山西、河南、山东人群比较接近,是因为夏朝的领域覆盖到这些地区。

第二,夏人和东北、内蒙古人群有一点接近,虽然和外蒙古的不近,但她认为少量夏人北迁还是可能的。

第三,刘博士初步提出——夏人源于西部的说法。这个说法虽然富有争议,但有据可循,具体见下图:

四、刘博士还反复强调,夏人和日本本州、韩国人比较接近,与南方人群、阿伊努人比较疏远。她提出两个延伸观点,一是部分夏人东渡到了日本本州,二是越国人不是夏人后裔。而夏人和偃师商人、外蒙古的匈奴人关系疏远,原因不明,需要更多证据补充。

当初我们也是看了这篇论文,才大力反对“夏人源于东部”说。偃师商人高频的D5,和夏人的D4格格不入,如果说这还不算差异的话,再提一个,就是夏人缺少商人的G系。夏人主体来自西北部,是很有可能的。现代“东部说”占了上风,是因为很多旧派学者只看考古,不看基因。考古遗址不能判断族群的属性、去向,这是本号一再强调的。旧派学者常常会把兴盛的考古遗址与文献上的帝王人物挂钩,真实的情况往往刚好相反,文化越发达的地方越容易被外来武力所征服,而武力强健的族群往往是文化不太发达的。

夏人主体来自西北部还有一个依据,就是炎黄部落都是西北部发源的。如果夏人来自东部,那岂不是说夏人和炎黄无关?炎黄部落真的起源于西北部吗?这个可以依据早期的文献得出来,相信老粉丝都看过我们的考证了。当然,墓葬的方位也是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