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概念在老子以前已经存在了。老子在经文第十四章中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老子时,向古代看,“道”观念就存在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在这里,“道”是指为学者最高的追求目标,类似于今天的“真理”这一观念。大概在老子之前,“道”是作为真理的代名词而存在的。

老子是将道视作万物之母的第一人。在老子的定义里,道不仅仅是理,而是生成天地与万物的实在的客体。天地与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么生养它们的母亲必然也是客观实在的物体。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这样描述它: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

老子虽然将道看作实体,却又宣称它与我们经验中的万物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道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不可见,不能听闻,不能感知,“空虚”无物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它质料单纯,在空间和时间中无限存在,生养着天地和万物,如同母亲养育子女。

在这个定义下,道是实在之物,而不是道理、原理、规则之类的存在。天地未开辟,万物未生成之前,道就存在。万物的生成就受到它的支持,在自然界中,只能以有生有,而不可能从无中生有。在这个意义上,道不是无,而是实际存在着的某物。

但是,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知,不能被人类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在这个意义上,道是无。所谓的无,不是指空洞无物,而仅仅是因为道不具有可验的形式。道是有,却不能被我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所以它是以“无有”或“无物”为形式的有。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物之象”,“无状之状”。

老子宣称“道”存在,是因为他看到、听闻到、或感知到这样一个神秘的事物吗?那一定不是的。如果是这样,那就与他道不可经验的定义相矛盾了。那么,老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个“道”观念呢?我认为,老子的“道”概念,是他通过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而获得的,就好像哲学家或科学家提出新假设,建构新的逻辑体系。一句话,老子的学说体系中需要“道”这样一概念来支撑,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不具备可经验的形式,不能成为人类经验的对象。如果我们坚持实证主义的原则,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是无有、或无物。所以,我们很难断言道是实际存在着的某物。老子宣称它是有,只是一个信仰。所以,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且信且疑;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假设,道是实在。那么,它将是天地万物中最大的实在。天地万物中,没有比道更大的事物,所以,道所具有的品德,就是天地万物中最高的道德。效法道,学习并遵循它的品德就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什么是道的品德呢?道生养天地万物,支持天地万物,却从不以万物之主自居,反而以“无有”、“无物”的形式卑微地存在着,以至于人们不知道它的存在。道以“无有”、“无物”的形式存在,却生养着天地万物,这就是以“无”生有,以虚生实。所以,老子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即最高深的道德,具体是指道的品德。

学习道、效法道,就是学习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玄德。玄德就是无为。所以道无为,不是说它无所作为,而是指它生成万物而争居万物之上,作为于万物而不恃为谋取私利,功于万物而不居。

道,是老子假想的一种实在之物,道存在只是作为一个假设被提供出来。所以,老子讲有道,并不等于自然界真有这样一个事物存在。老子预设道存在,就道与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无”生有,虚生实的关系。这个关系被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个定义就是“无为”概念的具体内涵。所以,无为不是教导人们什么也不去做,而是教导人们必有作为,有作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只求奉献不求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