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特地前往明孝陵拜谒,并行三跪九叩之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再次在南巡途中拜谒明孝陵,并题写“治隆唐宋”的石碑于碑亭。

一、特殊的礼遇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而康熙帝六次南巡,至少两次拜谒南京的明孝陵。并且康熙帝还亲行三跪九叩之礼,其态度之恭,礼仪之尊,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三跪九叩之礼,即使在儒家礼仪中,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只有两种情况才会使用,一种是在重要的节日,祭拜本家死去的先祖;另一种就是大朝或者接受隆重的恩赏时,臣下对皇帝所行之礼。

也就是说,康熙帝对朱元璋表示尊崇,这一点,从康熙题写的“治隆唐宋”也同样可以看出。

在历史上,往往改朝换代后,后朝统治者都要宣称前朝失去了天命,气数已尽,而本朝承续前朝的天命,为中华的正统王朝。

为此,他们会费尽心力诋毁前朝皇帝,特别是末代皇帝,并会为前朝的得天下找一些瑕疵,以彰显本朝的天命正统。比如周毁商纣王、唐毁隋炀帝,都是这样的道理。

康熙皇帝是清朝统一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但他为何不效仿前朝这样做,反而对明太祖如此尊崇呢?

二、别样的改朝换代

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一样的一次改朝换代。在这之前,大多数朝代仍旧有汉人登基执政,大家都是同一种族,信守同一价值观和文化风俗,因此换了谁都可以接受。

但清朝的统治者满洲人来自东北,属于异族政权。上一个异族政权元朝就没有重视强化汉族热文化认同,因此元朝维持了数十年就千疮百孔。

因此,这一次,进入北京的多尔衮决定,不能像以往改朝换代时那样诋毁前朝,而要尊崇与他们为敌数十年的前朝-明王朝,崇祯帝还是好样的,明朝的灭亡都是大臣们的锅。

那么,问题来了,以往都是通过诋毁前朝来宣扬正统,那么清王朝这样做又如何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呢?

很简单,找个人背锅就是了,清王朝找到的背锅侠是李自成。

在清王朝这套理论中,明王朝是中华的正统王朝,而李自成是民族的叛贼。我们大清为了恢复中华正统,驱逐了叛贼李自成,但明皇室正统后裔也已经被李自成杀死,我们只好代明为中华正统治理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理论宣传,的确为汉族官绅投靠清王朝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而清王朝也就在这套理论之下,不断的尊崇明朝诸帝,以笼络广大的汉族官绅百姓。

后来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延续了这种态度。而康熙初年,天下初定,康熙皇帝开始为民族融合做文化上的努力。

首先,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大力笼络不愿合作的明朝遗老遗少;其次,康熙帝多次强调满汉一家,在不违反大局的情况下,大力提拔汉族官绅,甚至身居高位;其三,就是对明朝皇帝极尽尊崇,比如前文提到的康熙帝两次拜谒明孝陵,还为北京的明十三陵设置守陵人家,等等。

总之,康熙帝竭尽全力的向前明遗老遗少表示,我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更是中华的正统皇帝,我继承的是大明的正统,你们都是我的子民。

就类似于,历朝历代都承认黄帝为中华始祖一个意思,承认黄帝的都是华夏后裔,承认明朝正统的也就是中华正统了。

三、不敬苍生敬鬼神

在清王朝的努力之下,汉民族的绝大多数官绅士大夫,都在康熙年间开始转变,开始效忠于新朝。清王朝作为中华正统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但实际上,康熙帝对明诸帝的尊崇却是有限的,已经死去的被捧得很高,一旦有活着的却一个也不放过。

在明末战争中,由于屡次有人拥立朱明后裔,清王朝对朱明皇室后裔的屠杀可谓是斩草除根。凡是被清军发现,必死无疑,不管在明皇室中是什么地位。这样惨绝人寰的杀戮,在任何朝代都是没有先例的。

即使如此,康熙朝还是不断出现所谓的“朱明后裔”。

比如著名的朱三太子,据说是崇祯帝的三儿子朱慈焕。朱慈焕出现以前,康熙帝每次都表示要奉养前朝的遗孤,授予官职,时时祭祀朱氏香火,但真到发现了朱慈焕的时候,却又是另一幅嘴脸了。

事实上,北京城破的时候,崇祯帝一家都没来得及逃出来,朱慈焕兄弟失踪、下落不明。这个所谓的朱慈焕是真是假已经难以辨认,而且已经是75岁的老翁,对清王朝的统治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康熙帝在空穴来风的情况下,认定朱慈焕“谋反”,将其一家老小逼迫自杀,朱慈焕本人也被凌迟处死。

后来,随着清王朝的统治越加稳固,开始发现这里面的逻辑有些不太对。于是崇祯帝又开始从明君成为了昏君,天天瞎折腾,导致明朝的气数已尽。

虽然乾隆皇帝也还是每次拜谒明孝陵,但明眼人都已经看得出,不管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对朱元璋的下跪和尊崇,都是做给别人和棺材里的死人看的,仅此而已。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