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清华北大。"是学子们向往的终极目标。北大之优秀,令无数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但一位北大学生却称:"我的北大四年很辛苦,比高中还拼命!"

在我国教育体系里,高中三年的辛苦,大家都有目共睹。

每当在求学生涯里难以坚持时,老师会安慰:"到了大学就好了!"于是学生们咬牙坚持,把这当作一个期盼。

然而听到北大学霸的这段自白,这不禁让人怀疑,中学生们盼望的大学是否真的如此轻松?

学海无涯苦作舟

北大学生的一天,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早上匆匆从校道赶到教室,走路几乎小跑,比别人多出来的那么一点时间,就可以多学习一会儿。有人说,能考上北大智商一定超群,怎么也不会需要"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吧?

事实上,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大多数北大学生的智商平均值都在普通人以上。在这种状况下,你自认为强,但别人可能更强。因此,勤奋好学是北大学生的必备素养,甚至在大年三十,自习室也会人满为患。

正是这种精神,北大输送了一批批人才,铸造出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人们只看到了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不知道在北大上学到底有多么的苦?北大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在各个方面也有着严格要求

在体育方面,据一位北大学生阐述:"我高中时体育经常不及格,但到了大学第一节体育课开始,老师上来就通知每年都要测3000长跑,必须合格,否则取消毕业资格。"学生们没有办法,只能在每天晚上自习课后利用时间去操场跑步,就这样他坚持了一个学期。

不仅如此,每晚自行训练完后,学生们还要回到宿舍继续学习。最后测试时,他用了12分钟跑完,而原本班上最落后的同学也拿到及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在北大,学生可以学术不出众,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你心目中的北大具有什么特点?

于是有人回答:学校会按照学生自己的意志让他们进行自由发展,可以读博士做研究,也可以摆地摊卖猪肉。帮助学生找到目标认清自己,并尊重他的选择,这是北大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原则。

前几年网络上出现一对分别是清华和北大的博士夫妇摆地摊卖菜,他们遭到网友调侃:白读这么多年的书了!但经了解发现,这对经济学的夫妻只是在进行市场调研,并不是真的摆摊。不过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

可见在北大学生心里,行业没有尊卑之分。每个学生在北大的辛苦经历,都是他们学习找寻自我的过程。

北大学生的学习苦,渗透在每一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课程期间,大学老师很少会详细讲述到真正需要运用的东西,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去了解。

一位北大同学提到:"有次在学计算机的VHDL语言课时,老师直接布置"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的作业",但这个知识点只是课上有所涉及而已,很多同学都不知所措。要知道这门课其他大学的电子系,需要上整整一个学期,而在北大,做不到,就不及格。"

后来,同学们一连几日都疯狂地泡在图书馆,废寝忘食自学新内容。就这样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到最后灵活自如地运用,只用了五天。这位同学说:从来没想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件事,但我们做到了。

北大的教育理念为:巨大的压力下,才会产生动力。学校从不要求学生,只给出规则:在校期间只要有一科不及格,就会取消毕业资格,三科不及格就要直接退学

后来在上微机原理课时,老师又布置了一个任务:用Protel去模拟课上的电路。这个软件是大家第一次听到,老师只留下一句:"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这次有了经验的学生们,直接拿出电脑熬了三天学会。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数学课的作业是用没学过的MATLAB画一个三维图形。不会?"没学过?回去学呀!"北大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是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做,而是不懂,就去学习。当学生觉得哪一门课程落后,也不会埋怨客观条件。

这是北大给学生们上的一课——学会自主。

学风浓厚,有口皆碑

北大的学生除了自主学习新知识,对学术的钻研也从不落下。

这与学校的历史背景有关,北大最初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策源地,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民主思想等重要基地之一。蔡元培曾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拿北大提供的图书馆来说,它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研究型图书馆,馆藏的古籍规模宏大、种类齐全,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出来知识的海洋。

北大的学生苦,就是来学习的。

北大有种叫"本科僧"和"研究僧"的说法,就是指北大学生们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这种刻苦的精神,被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传承,于是北大的学风在全世界都能排上名号。

北大的学生不是不渴望恋爱,而是将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他们认为与其劳心劳力,最后一拍两散什么也没得到,还不如安心学习,至少知识是保存在脑海里的。

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还不如多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的浓厚的学风和优越的环境从另一个方面也能体现出来,那就是讲座。大的讲座几乎每两天就会举办一次,内容形式非常多样。有固定的、有随堂的、有专业的、有普及的等。除了校内安排,为了锻炼能力,甚至还有学生自己组织的讲座。

讲座对于人们来说,有一种误解就是深奥难懂。实际上,北大的讲座大多数都是大众化的,雅俗共赏。

例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讲座,从随处可见的建筑对称,引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问题及不守恒定律等,知识由浅入深。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通过宗教佛学来探讨印度等国家的价值体系等。

北大的讲座,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而北大学生向学,除不可避免的鞭策外,氛围是主要原因。

北大学生佳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次十一点多从实验室出来,路过一间办公室,他看到里面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师还在开着灯,拿着放大镜仔细看文献。后来每次路过那间办公室,他都会看到一样的场景。

有天,他终于忍不住走进去问:你为什么每天看书看到这么晚呢?老师却反问:你不觉得这些很有意思吗?他恍然大悟,原来让一个人坚持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兴趣,它能支持一个人,在70年的时间里仍然保持这样的乐趣。

北大的学子们就有着这种兴趣,他们的辛苦从来不是强迫,而是自愿,是甘之如饴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