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水头反映的是翡翠的透明度,水头长、水头足的翡翠,透明程度好,显得晶莹剔透,而且也会影响颜色的呈现,水头好,光泽度好,那么颜色在光线下就更为透亮,鲜活。
那么,翡翠的水是怎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其实,翡翠的水是光线在翡翠实玉里面传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叉反射和折射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感极具深度,似迷雾缭绕,它是翡翠的底、种以及透明度的客观反映。
调水是什么?
翡翠与其他玉石在雕琢手法上,最大的不一样就是翡翠要进行“调水”。在了解翡翠调水之前,要先熟悉翡翠的水头,形象点来说,就是看起来像清水一样水润饱满的透明感 。行话说的“水头好”、“水足”等都是指翡翠的透明度高,通透性好。
调水,其实就是通过雕刻工艺,有技巧地提升翡翠成品的通透感,打造完好的视觉效果的处理。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调水是纯物理加工过程,调水工作不破坏和影响翡翠本身的结构。
而调水说白了就是调节水头,在翡翠的创作期间,为了增加翡翠的水润感、通透感以及产品的质感和层次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打磨,使翡翠看起来越发通透有光泽, 调整光线和透明度,这个过程用行业术语来说就是翡翠的调水。
调水,如果用现在比较科学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利用光影的物理的原理达到凸显材质的效果。
如果翡翠表面粗糙、种差、透明度弱,则水显弱或水干。
对待这种翡翠,我们可以通过打磨、抛光等处理,使翡翠的表面光滑如镜面,有利于光线穿透表面射入内部。也就是说,调整光线和透明度,也能达到“调水”的目的。
想要调水,就要好好利用雕刻技巧。
在雕刻时,将翡翠磨薄,增强其透光性,提高其透明度,这样能使翡翠更容易出“水”。
有些雕刻师就会将不雕刻的面,加工成凹下去的阴面(弧面),从而扩大翡翠的受光面积。
比如翡翠背面的具体处理方法是:将其做成一个大小得当的弧面,即凹进去的光滑面。这样一来,翡翠背面的整体受光面积增加,更多光线可以穿入翡翠当中,因此达到了“调水”的目的。
我们常见的翡翠弥勒佛或翡翠观音,它们的背面一般都向内凹陷,使略暗的原色底料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感,用的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颜色偏深、色块偏厚,影响透明度的翡翠,雕刻师们则需要在雕刻过程中,勾勒出绿色与无色的分界线,适当削减非重要部位的绿色厚度,增加其透光性,实现有“水”的效果,映衬出绿色的冰清鲜嫩。
调水已经成为翡翠行业雕刻的一种常态,大家见怪不怪了。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另一种所谓“深挖水”。正常翡翠调水、挖水更好凸显水头,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深挖水”,是把本来没有水头或水头很差的翡翠,把背面挖薄,一直薄到能看到水为止,最薄可能只有0.2mm不到。
当然,高品质的翡翠不会挖这么空,常见像永楚料、铁龙生等料子,只有挖的像鸡蛋壳那么薄,才会显得有水头,因此也叫“鸡蛋壳翡翠”。
“调水”工艺的运用,可以使得原本不够完美的翡翠变得完美,从视觉上增强了翡翠的通透感。
这大大提高了部分水头不太好的翡翠原料的利用率。“调水”工艺的好坏是决定翡翠是否庄正形美的关键。
如果能将调水技术运用自如,便会使翡翠原料拥有预想不到的艺术欣赏价值。
但也不是所有翡翠都需要调水的,本身比较水,透明度比较好,为了不浪费料子,一般不用掏薄调水。还有一种就是不太透明的翡翠,一般不会掏薄了,除非背后有瑕。
只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才能最终实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当然,最后也说一句,调水也有好有坏,恰到好处的就是好的调水,而为了光感把翡翠的后背挖得不忍直视的,那就是过了。就好像女孩子拍照一样,角度刚好会让人看着舒服,但是过度凹造型就会让人觉得做作。
翡翠因水而具有灵魂,翡翠的水,给予了翡翠灵性,而匠人们的精工“调水”,给予并延伸了翡翠的灵魂,让翡翠产品发挥出了最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