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肥市包河区官方微博消息,10月26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疾控中心接到滨湖名邸社区居民电话反映,近日有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发热不明显。接到报告后,区疾控中心立即现场采集10份肛拭子标本,1份水样标本和2份环境标本,其中8份肛拭子和1份滑滑梯物体表面涂抹标本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其余为阴性,初步判断该小区此次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事件。

合肥市包河区疾控中心已指导物业对小区电梯、楼梯扶手、健身器材等公共物品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在小区开展诺如病毒预防控制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并将密切跟踪关注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的孩子。

此前报道

秋冬季节来临,也是一些传染病多发的季节。10月26日上午,记者接到爆料,称合肥市包河区的中铁滨湖名邸小区内,有不少居民都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目前,合肥疾控已介入调查。

26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该小区,包河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对发生过呕吐和腹泻的孩子进行采样并登记,周围围了很多前来登记的小区居民。

“我家孩子是周六开始呕吐的,吐了有七八次了。”小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另一位王先生则说道,自己家中的大人和孩子都发生了这一症状,他一开始怀疑是家里人吃坏了肚子,看了小区的群信息,才知道小区里有几十个孩子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在小区的群里,约有30户居民家中都发现了呕吐和腹泻的情况。据该小区物业王姓经理介绍,他们已经通知居民进行症状登记,并对小区的所有公共设施进行全面消毒。

那么这些症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据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称,多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周末曾经到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滑滑梯上玩耍,也有人称与自来水有关。因此他们对小区的儿童设施以及自来水都进行了取样,具体的原因还得等到采样结果出来才能明确。

小区里也有一些有经验的孩子家长称,这种来势汹汹的症状看上去像诺如病毒感染。那么会不会是诺如病毒呢?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回复,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诺如病毒也确实是秋冬季的常见疾病之一,它会通过粪口传播,造成感染,引发呕吐、腹泻等症状。

据了解,秋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小高峰。每年一到这时候,诺如就出来“搞事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这种病毒暴发流行季,感染高峰一般出现在10-11月。

何为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又名诺沃克病毒,源于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诺沃克的一所学校引起的一次胃肠炎暴发,之后被改名为诺如病毒。

这是一种急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后引起胃肠道炎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痉挛等胃肠炎症状,以及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因腹泻脱水致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可在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等地集中暴发。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病人发病前至康复后2周,均可在粪便中检到诺如病毒,但患病期和康复后三天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感染:

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游船等,诺如病毒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如病毒的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可引起急性肠胃炎,平均潜伏期为12-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

如频繁呕吐或腹泻,可导致脱水,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常见于幼小儿童、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脱水主要表现为少尿、口干、咽干、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在儿童中可表现为啼哭无泪或少泪、异常瞌睡或烦躁。

一旦孩子出现感染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去医院确诊,防止病毒继续传播。护理方面可以给宝宝口服补液盐,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多补充维生素、多喝水。

一些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他们会说自己是“食物中毒” 或“胃肠型感冒”。事实上,任何食物未经过煮熟或处理都有可能被诺如病毒污染。

诺如病毒与食物中毒的区别,请参考下表:

诺如病毒如何预防

怎样预防诺如病毒呢?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减少去外面就餐;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及时就诊并报告所在幼儿园和社区。

对于儿童的预防,家长们更是要了然于胸。

1.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2.注意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3.海鲜等食物最好加热熟透后再给孩子食用;

4.给孩子吃生的瓜果前要清洗干净并且把皮削掉;

5.不喝生水,加热烧开后再给孩子食用;

6.单独使用自己的餐具和杯具;

7.家中有人感染后要远离厨房和孩子,以免传染;

8.对呕吐物或粪便要及时处理,对污染的床单衣物进行彻底清洗杀菌。

End

来源:综合自人民网 安徽、合肥晚报、包河区官方微博、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