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调研·挖掘上市公司价值,揭开资本市场真相

撰稿|浑水研究院市值研究中心|何离

昨天晚上,张家港行(002839)公布三季度财报,这也是江苏上市农商行首份三季报。

报告显示,张家港行三季度单季资产规模增长较快,单季营收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但是净利润仍然保持增长。不良率继续回落,从去年末的1.38%降至1.16%。前三季度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至311.92%。总体来看,张家港行三季度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风险指标继续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净息差扩大盈利水平稳定

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张家港行共实现营业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10.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8亿元,同比增长4.82%

相对于上半年数据,张家港行三季度单季营收略微下滑2.32%,导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增速低于半年报的17.57%。

但是三季度盈利水平仍然保持增长,单季度增幅为6.03%。在已经公布的四家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

前三季度的稳定盈利的基础是净利差。数据显示,张家港行前三季度净利差为2.6,净息差为2.81,均为连续两年扩大。

数据还显示,张家港行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为26.88亿,增速虽然较去年全年增速大幅放缓,但是较上半年的6.4%回升至10.43%。

前三季度张家港行存贷款规模均继续大幅增长,其中客户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4.89%,存款余额增长14.58%。个人贷款和个人存款增幅均超过20%。

在资产质量和风险指标方面,张家港行三季度末不良率为1.16,连续两年下降。拨备覆盖率由去年末的252.14,大幅升至311.92,风险覆盖较为充足。

说完张家港行三季报的业绩情况,下面我们将说到本文的重点,那就是他们的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净收入为何大幅下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的压力,中间业务收入一度成为前些年银行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但是浑水调研观察到,不少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近几年却是连年大幅下滑,特别是张家港行表现更为明显。

事实上,张家港行手续费和佣金也即是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也曾经很不错,在2018年以前每年净收入也可以达到数千万到1亿多不等,最高时2016年曾达到1.25亿,占当年营收总额的5.14%。

但是到2019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当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仅有728.89万,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只剩185.51万。而相比较而言,大部分省内其他上市农商行的手续费佣金净收入都在大幅增长。

不过 浑水调研也观察到,手续费收入下滑在其他不少中小银行也有出现,如湖州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渤海银行等中间业务收入下滑都很厉害,而省内上市农商行龙头常熟银行近两年也下滑很明显。

那么是不是张家港行放弃了中间业务收入了呢?其实不然。

数据显示,张家港行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在2019年和今年前三季的增幅都超过30%,只有在2018年是收入下滑了31.44%。

按照会计准则,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代理买卖业务如理财产品、基金代销等、结算业务、电子银行收费、信用卡账单服务和分期业务等等。

而2018年张家港行手续费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理财中间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导致,但是其他项目均有所增长。

2019年张家港行手续费收入又同比增长了35.32%,结算业务、理财中间业务都增长30%,特别是电子银行手续费增长达129.21%。

那么为什么2019年和2020年手续费收入大幅增长,反而净收入大幅下滑呢?

原因就是,收入的增幅却远远跟不上支出的增长,从而导致净收入大幅下滑,说的直白点,就是入不敷出。

事实上,张家港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在近几年呈现大幅增长,如2019年增长94.11%,今年前三季增长31.81%,都高于收入增幅,这种长期剪刀差的结果就是导致净收入大幅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大家看的仔细点, 浑水调研把收入和支出两个分项单独放大显示。

张家港行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中间业务就赚了几百万,这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样。

“聚合贷款”模式新玩法 银行沦为蚂蚁集团“打工族”

那么他们好不容易赚的那点中间业务收入都花在了哪些地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8年和今年三季报中,这些手续费支出主要来源于“新开展的网络金融服务”,2019年年报中披露为“系银行卡业务及蚂蚁借呗手续费增加”

其中在2019年,

这么一看事情就很清楚了。

事实上,张家港行所说的“网络金融服务”或“蚂蚁借呗手续费”,很可能是来源于蚂蚁集团与中小银行合作的线上联合消费贷款,是指金融机构经由互联网获取合作机构推送的客户信息,并与其他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比例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

我们知道,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一方面要支农支小,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和人才投入不足,风控困难,当地市场容量有限,导致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于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开发出了新玩法,他们仿照“聚合支付”开发出了“信贷聚合”模式,即助贷或联合贷款,由蚂蚁金服、平安普惠、微众银行、度小满金融、新网银行等机构牵头或撮合,引入大数据风控、担保增信、银行等资金方。

而与这些互联网金融巨头合作可谓是如鱼得水,既可以借助他们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又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获得超大客户流量。所以应该有不少中小银行都跟蚂蚁集团这类互金机构合作。

但是要想获得他们的流量,就要付出代价,就像饭店入驻美团饿了吗平台一样,每做一笔业务,就要支付高额的平台费,而银行就相当于这些饭店商家,要想获得更多订单,就要支付更多的推广费用,结果就是利润都被平台赚去了,银行只能喝点汤。

曾经坐地收钱的银行,可能没想到也有一天要沦落到被别人盘剥的地步。

那么银行是不是一无所获呢?当然不是,虽然交了平台费,但是银行获得客户和贷款规模。

事实上,张家港行2019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比2018年翻了将近两倍,从15.47亿增长到43.94亿。到2020年6月末又增长到45.63亿。

但是到今年三季度,张家港行虽然没有具体披露个人消费贷款,但是个人贷款余额增速下降至27.52%,而2019年个人贷款余额比2018年增长达45%。

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了压降,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浑水调研了解到,在今年7月份,央行曾下发《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要求银行上报各家联合放贷的相关情况,与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合作情况,作为银行填写的重点。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关注到了线上联合贷款的风险。这种聚合贷款模式实际上是银行把风控全部交给了互联网机构,如果互联网机构有意或无意的“放水”,则风险全部压到了银行身上,这完全不符合银行业监管原则。

在今年7月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监管虽然允许开展联合放贷业务,但也进一步对相关业务做了规范,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同时还要商业银行应当独立对所出资的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并对贷后管理承担主体责任。未来央行将联合贷款纳入MPA考核也是板上钉钉的。

浑水调研认为,中小银行借助互联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既是本身竞争环境的无奈之举,也是主动借助金融创新的突围办法。在监管部门未有定论前,我们不好妄加判断对错,但这种趋势现象是值得行业关注的。

阅读说明:本文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告和WIND数据,如有差误,请联系 浑水调研修正。

(草媒公社成员自媒体,原创内容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