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挑起二战战火。在极短的时间内,以闪击战术迅速占领欧洲列国。在领土控制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德国的军队人数也不断增加,从占领波兰时的120万,到攻占法国时的250万。等到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时,参加行动的德军已达到550万之多,而这也才是德军一半的兵力。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尽管德军人数众多,战斗力强大,也架不住双线作战和盟国的联合反击。随着美国的参战,德军在东线和西线战场连连失利。特别是东线战场,虽然德军打得相当顽强,无奈苏军的人海战术实在过于强大,前仆后继不畏死亡的苏军士兵,把德军开战以来的荣誉感和自信打得荡然无存,只能连连后撤。

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不愿接受审判的希特勒选择了自杀。

当时整个欧洲战场的德军至少还有数百万之多,却在他死后都放弃抵抗,选择了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巴罗萨行动)

一、兵力过于分散。

战争后期,表面上看德国的军队尚有三百万之多,但由于其占领地过多,每处均驻有一定守军,因此能调遣的机动部队寥寥无几。特别是东线战场连连失利,不得不从西线调兵前往苏联,更让德军兵力捉襟见肘。

1945年西线的阿登战役,虽然德军给盟军造成较大损失,但此后德军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再加上东线苏联随即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德国已成强弩之末,失败不可避免。

德国投降前,除了东线沿途阻击苏军的德军,以及西线的德军外,库尔兰包围圈还有德军30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驻军40多万,南欧协助意大利抵抗美军有近30万人,最强的党卫军装甲部队在匈牙利攻打布达佩斯,另外挪威还有20万人。

这些军队应付当地的盟军或是本土袭扰,已是自顾不暇,根本脱不开身支援其它战场。何况精锐的党卫军奉希特勒之命,还在继续向匈牙利纵深挺进。

这样看来,能供希特勒调动的军队确实很少,而欧洲战场战役级别动不动就是百万人。就算把这仅剩的军队全增援上去,也是杯水车薪,何况德军的对手是如此之多,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苏德战争中的苏联士兵)

二、后勤补给中断。

攻击苏联受阻后,随着战争时间延长,德军的后勤补给越来越紧张,前线的军需官不得不一次次降低德国士兵的供给标准。补给不足的原因并不是德国国内缺乏粮食,主要因为在盟军轰炸下,联结前线的交通运输线遭到严重破坏,道路状况非常糟糕。

另外,德军向来追求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为了达到效果,作战部队往往轻装上阵。一切军需物资都交给后勤部队,这种盲目自信使得一旦战事不利,后勤如果跟不上,前线的士兵就得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军心涣散不可避免。

等到盟军攻入德国后,鲁尔工业区沦陷,标志着德国军工体系的崩溃,前线的将士们无法得到弹药补给,子弹成了紧俏的消耗品。而没有子弹,仗就打不下去,所以当盟军的飞机大炮对德军阵地狂轰滥炸之际,德国士兵只有挨炸的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中的德军)
三、精神支柱倒塌。

在德国士兵眼中,希特勒是不可战胜的,元首必将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在这种精神支柱支持下,德军在后期不利局面下,仍然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德国士兵心目中的支柱也轰然倒塌,精神彻底被击垮。斗志全无的军队,马上停止抵抗纷纷投降。

战争前期,希特勒依靠从占领地掠夺的财富,使得德国人在战争期间生活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提升。战争消耗还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百业兴盛人民收入提高,希特勒的支持度不断攀升。

可随着德军节节败退,盟军大举反攻,密集的大轰炸让德国民众苦不堪言,整个国家陷于灾难之中。这时的德国民众开始厌倦战争,只是苦于党卫军的高压控制不敢表露真实想法,所以当希特勒的死讯一公开,柏林城内除了希特勒的党卫军在拼死抵抗,其他士兵和民众都放下了武器。

即使希特勒当时不死,德国军队和民众继续顽强抵抗,但面对数倍于德军的盟军,也只能招致更加猛烈的攻击,付出更大的牺牲和代价,其结局也仍然难逃失败。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论德国二战失败的必然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