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长达几十年的深刻印象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报告文学家厉彦林敢碰大题材。仅从他写作出版的一些作品的名字即足以证明:《土地》《人民》《城市》等。厉彦林不仅连连推出巨制,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无疑为在文学领域的探进积累了意义非常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应被视为当代文学的一笔丰厚精神财富。

合理建构 朴中有巧

作品的产生与成功本身即已说明:厉彦林不仅敢碰大题材,而且他在运笔之初,就对完成这样一桩桩重大使命有底气、有自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最终游刃有余地向历史交上了合格答卷。

那么,厉彦林何以一再地“瞄”上这一系列重大的题材且基本上都如愿地拿了下来,其“奥秘”到底在哪里?其实说深也深,说浅显也澄若清水:首先是作为一个党员作家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一种自觉意识与义不容辞。其次就是触角的敏锐,能够感受到这类题材的重要意义,而且能找到合适的角度。这是关乎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最后就是宏观把握与微观表现手法的精熟。

在这些方面,厉彦林之前已有许多写故乡农村作品的砺炼,无论是篇章结构上的讲究还是语言文字的非俗功力,都已准备了坚实的条件。笔者所说的“讲究”,不是刻意的摆弄,而是自然、自如的合理构建,是一种功夫,也是朴中有巧的智慧。所谓“非俗”的语言文字,就是无论在意象还是在韵味上都要尽量避免感觉上的苍白,称奇而不失其真,求新而不怪异,使人读起来比较舒服,不滑不涩,流畅还耐咀嚼。

响应号召 勇担责任

以上之所长,在厉彦林新著《延安答卷》(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年8月版)一书中得到了集中而全面的体现。这是书写延安地区脱贫的大题材。正如作者在书中“提示语”中所言:脱贫这个命题在全世界也是一个难题。那么,写最大难题的大文章自然也不那么轻而易举。但作者并没有望而却步:责任,重负在肩;触角,敏锐而有锋刃;宏观驾驭,虽不十分吃力却绝不轻松;语言文字,必须调动所有的“动载工具”方能胜任这项庄严使命。总之,有其志,有其心,更要有其力!

既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肯定是不好写的。据笔者远非详尽的了解,《延安答卷》虽然不是几易其稿,但几易其名却是实在的。就全书而言,反复修改乃至较大增删也有很多处,足见作者自始至终视此书的写作为重大且非常重要的工程。因为“消除贫困,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责任”,那自己作为一个党员作家(尽管还是业余创作)怎能置身于事外?必须热忱地响应历史的召唤,在全国扶贫的伟业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的目光一开始就专注于延安。在笔者的感觉中,他投入《延安答卷》的心力是最大的。其结果也不负苦心人,作家所投入的心力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为我国2020年的文学长廊增添了一道耀眼的亮色。

正因为他站得高,深知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期盼。换言之,不彻底消除贫困,何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舍此,侈谈其他大半是空中楼阁,至少是根基不牢。作者的目光辐射得很远很广,从历史到今天,从延安地区扩及全国,脱贫的主题牵动古往今来的历史脉搏,联结着四面八方的精神纽带。延安绝不能孤立于全国之外,而全国各地也不能疏离了延安。作者也看准了延安这个精神枢纽的影响力:“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题旨精妙 细节出彩

“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本身就极为精准。“妙棋一着,脱贫全盘皆活。”千条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拔掉穷根”,建设“绿延安”。作家始终紧盯此点不放,不论目光辐射得多宽多广,题旨却不散,而是提炼得越精到越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立主体”的要义。主体立得坚牢,所有的文字都围着它写,全书就成功了一半。读《延安答卷》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厉彦林在这点上一刻也未“走神儿”。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就此万事大吉,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摆兵布阵”——结构与布局。这么一个大题材,这么大块头文章,作者能把所有的资源、“棋子”都安排得当,灵活运用,实非易事。仅此工程,作者亦须花费很大心力。不只要做到匀调有度,也要有重点突出,不能平均用力。就拿“易地搬迁”一节来说,作者就写得很透,思路的出发点在于经验证明:在很多地方很多情况下,一方水土确实养活不了一方人。这就逼着人们改变旧观念,开拓新的出路。无数事实证明,“易地搬迁”是彻底斩断穷根的有效举措。这种思路如搁在若干年前,或可被讥为“旁门左道”,但作者在此节点上写得较细,也剖析了许多问题,读之清晰豁然。如此各个章段、各个板块,粗细详略,相互谐调,互为补充,环环可扣,平稳中亦间有波浪起伏,可谓用心良苦。

典型的情节与动人的故事毫无疑义是构成全书有机推进的保证,当然还要凭借真实生动的细节出彩。这些要义先哲们早有提示和告诫,问题是不同的作家在自己作品中如何体现,还要看各自拥有的资源和功力如何。厉彦林在写作前进行了大量采访,掌握了丰富的文字资料,这使他拥有足够的“本钱”。但本书从内容、题材等方面毕竟不同于他以往写农村生活的美文,篇幅所限也不容作家有过多的“闲笔”和抒情因素。笔者在读此书稿时也暗忖,这之间是存在某种矛盾的,彦林同志能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的适择和兼顾,亦属难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附:

延安是中国脱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厉彦林纪实文学《延安答卷——脱贫漫记》以延安为焦点,记录脱贫攻坚事业伟大成就。

《延安答卷》先是放眼全球,引用世界银行数据、联合国开发署《全球贫困问题报告》、奥本海默《贫困真相》等研究成果,思考人类贫困的根由,在国际视野中“定位”脱贫之难。接下来,作者忠实记录延安脱贫攻坚实践,并融入对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发展与稳定关系的思考,使作品具备了可观的现实温度和思考深度。

只有满怀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笔下的文字才有“烟火气”。为创作《延安答卷》,作者先后拜访延安当地老干部、老同志和扶贫干部,实地走访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在与干部群众交心中,作者感受到扶贫干部“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的使命担当和群众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喜气洋洋,切身感受让作者笔端贯注着浓重的情感。这种真情实感成为作品基调,使作者有了驾驭繁杂素材的底气。作者用情感和思想之线贯穿和带动数据、人物和故事,运用“形散神聚”的散文手法,引导读者一并思考和探寻延安脱贫攻坚的“密码”。

《延安答卷》以文学之笔写下延安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诗行。作品引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阐述“小康”涵义,引出“消除贫困,始终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的思考;又以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歌颂扶贫干部为百姓奉献的博大胸怀。作者对文史典籍恰如其分的引用,帮助读者认识脱贫事业的非凡意义,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近300万人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答卷》塑造了多位扶贫干部的形象,他们牢记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诺言,力争既解决短期收入问题,又为当地探索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有勇有谋、脚踏实地,是万千优秀扶贫干部的缩影。《延安答卷》记录下摆脱贫困的光辉历程,留下众多为人民谋幸福的光彩形象,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时代的剧变、乡土的转型,为文学创作敞开天高地阔的无限可能。期待更多作家深入一线,创作更多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反映新时代乡村面貌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的奋斗、民族的奋进留下真诚炽热的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厉彦林,著名诗人。男,汉族,1959年5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1976年参加工作。研究生毕业。原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

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四十多年,前期诗歌,后期散文。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八部,其中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选《地气》。散文曾获冰心散文奖和吴伯箫散文大奖赛一等奖等,有30多篇散文被各地作为中考试题或高考模拟试题,有110余篇(次)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教辅,部分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北京文学》刊发的散文《故乡》《土地》《人民》,被评论家称为“厉彦林散文三部曲”。

石英 shiying 作者简介:石英,原名石恒基,笔名荧光。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新港》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作协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血雨》、《密码》等,诗集《故乡的星星》、《石英精短诗选》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石英杂文随笔选》等,短篇小说集《气节》,中篇小说《文明地狱》,传记文学《吉鸿昌》,专著《怎样写好散文》等50余部,计1000万字。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均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散文《武夷山的雨》获天津市作品一等奖,《厦门风韵》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看妹的工资就涨五毛!

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王双全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思雅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3351659368)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2.本公众号转载文章均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稿件来源”,如擅自更改稿件来源的,法律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