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中国软件网 陈杨

校对 | 中国软件网 赵满满

2017年底,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华为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即确定了公司新的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华为之所以在这一年改变愿景,离不开AlphaGo以3:0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将人工智能一词从学术界、技术人员普及到大众一事的“助攻”。同时在2017年,尽管5G还未到来,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也正是这些技术的出现,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构建,打下了技术基础。

不得不说的是,过去几年间,尽管数字化转型被屡屡提及,但真正让企业认识到数字化重要性的,还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疫情的出现给国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但无疑大大缩短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才真正成为企业战略的重点。

如今,距离华为提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一愿景正好三年。在9月底的华为全联接HC2020大会上,华为也带来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工具——智能体。

智能体,全场景智慧体验的参考架构

“我们认为通过联接、计算、云、AI、应用这5种技术的融合,能够加速企业和行业的智能升级。”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在HC2020上直入主题,他认为这五种技术的融合能为企业和行业带来三方面的新价值,“重构生活体验、优化生产流程以及使能行业创新。”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

但企业和行业通往智能升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着多重挑战,包括来自边缘侧的挑战、联接的挑战、数据与应用的挑战以及AI应用与行业知识如何结合的挑战。

以联接的挑战为例。众所周知的是,当下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由于带宽、时延、联接数及行业规范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在联接上并不能满足不同行业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在数字孪生概念下,数字世界的建设已成为趋势。而由于联接的限制,数字世界里人与数据、物与物、物与应用、应用与应用的链接并不畅通。这些无不代表着,智能世界需要“云大物移智”等技术的创新与融合才能实现。

“华为正式发布智能体,通过联接、云、AI、计算和行业应用‘5机’融合来解决这些挑战,为城市治理、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全场景智慧体验。” 侯金龙透露,智能体是业界首次针对政企智能升级提出的系统化参考架构,是以云为基础,AI为核心,通过云网边端协同,构建的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

拟人化的智能体

作为智能体,技术以及架构一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华为透露,智能体是联接、计算、云、AI、应用“5机”的深度融合,其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在架构上,智能体包含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以及智慧应用四层。具体来看:

智能交互:用于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让软件、数据和AI算法在云边端自由流动;

智能联接: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达到应用协同、数据协同、组织协同;

智能中枢:基于云基础设施,可赋能应用、使能数据、普惠AI,支撑全场景智慧;

智慧应用:加速联接、云、AI、计算等技术与行业知识融合,与客户、伙伴协同创新,重构体验、优化流程、使能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智能体架构

中国软件网看到,智能体的四层架构更像是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智能交互层相当于人的五官和四肢,实现数据的获取和在“脉络”中的流动;智能联接层相当于人的躯干,连接智能交互层和智能中枢层;智能中枢层相当于人的大脑,进行各种决策;智能应用层是在“大脑”决策后开展的行动。

其中,智能联接作为承上启下的支撑层,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智能体的智能程度。在华为常务董事、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汪涛看来,联接力就是生产力,智能体要想更聪明,不光要算力强,联接力也要强。

“华为认为,具备泛在千兆、确定性体验和超自动化三大特征的联接,才称之为智能联接。” 汪涛这样给出智能联接的定义。在智能联接的三大特征中,带宽能力是联接的基础,随着无人机、VR、AR的广泛应用,千兆联接能力是智能联接的基础。

确定性体验,即保证联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企业业务才能尽可能实时在线响应,这是智能联接的保证。

超自动化,智能联接的核心能力。企业、行业在向智能升级的过程中,业务种类、联接规模和网络复杂性均成倍增加,只有通过大数据和AI能力实现运维的超自动化,才能实现联接的简单化、规模化。

智能体/智慧城市/城市大脑

不并列也不竞

不得不说的是,看到智能体的组成及作用,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概念——智慧城市。的确,从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智慧城市早已不新鲜,包括阿里、华为在内均在提供智慧城市方案,各城市也在紧锣密鼓建设智慧城市。

那么,智能体与华为之前提出的智慧城市究竟有何不同?智能体与阿里的城市大脑又有何不同?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先来看结果:华为智慧城市是智能体的典型应用。之所以这样定位二者,是因为侯金龙在发布时智能体时便给了智能体明确的定义:智能体是业界首次针对政企智能升级提出的系统化参考架构。

因此可以看到,智能体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城市走向智慧,也包含企业的智慧生产/制造、居民的智慧生活等方方面面,华为希望的是通过智能体这一模板,与懂政务、懂企业、懂行业等不同客户、伙伴共同创新,打造出“X智能体”,如城市智能体、能源智能体、制造智能体、金融智能体等。

比如华为自身便是智能体的典型应用案例,如通过IEF,把摄像机、智慧屏、传感器等600多万交互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智能交互;通过引入WiFi 6、5G、WeLink联接近20万员工,超百万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实现智能联接;借助华为云智能中枢,将华为所有资源和数据在华为云上汇聚,IT能力在云上提供服务。

这也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华为智能体与阿里城市大脑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若要对比也是城市智能体与阿里城市大脑的对比。对于阿里城市大脑,能看到的是城市大脑更偏重城市的治理,如城市大脑帮助杭州、衢州、吉隆坡治理交通拥堵,帮助郑州治理大气污染。

华为对城市智能体的理解是,建设城市智能体或者说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如在华为三坊七巷高端论坛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砌,也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其核心是回归城市的温度,以人为本。”

作为智能体的典型应用,城市智能体在智能体发布当天便得到了应用:深圳市与华为携手宣布共建鹏城智能体。通过建设“数基、数网、数纽、数脑、数体”系列工程,鹏城智能体拥有数据驱动、智能感知、深度学习、一体协同四大特点,致力于成为“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五天之后的9月29日,成都市政府与华为宣布携手共建蓉城智能体。蓉城智能体是成都“一中心三平台”的城市综合智能体。其中,“一中心”指“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将结合成都在西部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地位,进行科研创新和战略落地;

“三平台”包括“城市智脑平台”、“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全球智能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科研创新平台”,满足智慧城市各个行业及城市治理、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对智慧化应用的需求。

10月11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又与华为宣布共同打造榕城智能体,共建数字应用第一城。双方将在顶层设计规划、数字治理中心建设、首批示范项目建设、组织机制创新、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这意味着,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城市智能体便被国内几大城市应用,这或许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推动,但一定离不开城市智能体自身的魅力。

参考资料:

IDC、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和华为联合发布的《智能体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