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 要】吴冠中先生是20世 纪现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在绘画创作中将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现代的构成观念紧密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形成了具有极强现代感的个性特色,将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得更趋完美。

[关键词】吴冠中 中国画 形式美

笔墨当随时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广泛深入,中国画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构成主义、立体丰义、抽象主义理念的渗透,传统的中国画形式和审美取向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很多画家吸收了现代的构成元素,活跃了中国画的构图观念,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创新和充实,吴冠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美术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昊冠中先生出生干江苏宜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后来公费留学法国,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吴冠中先生认为,真要搞艺术,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到自己的家乡,立足自己的民族,才能搞出有感情的东西来。几十年来,吴冠中先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性探索与创新,取得了引人瞩 目的成就。

林风眠 、刘海粟与吴冠中同样在欧洲学习过,他们回国后的创作也受西方的影响,但他们与吴冠中先生的风格大不一样。林风眠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表现了西方油画的光影式的效果,造型夸张变形,色彩厚重,形式感极强。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又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刘海粟的中国画多数用了重彩,特别是晚年时的泼彩黄山、荷花等受凡·高、高更、毕加索等大师的影响较深 ,笔墨豪放潇洒、酣畅淋漓,与色彩对比强烈、夸张结合。而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人气息。他在油画中结合中国百姓的情趣,吸收中国画的线造型和黑白灰包彩,追求单纯与韵味,后来索性用水墨来书写心中的情意。

冠中先生的中国画以传统的水墨为主,用笔简洁,提炼后的色彩只是作为水墨的点缀,由此也形成其具有个性特色的中国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中国画创作。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相结合 ,表现了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并探求中国画的现代性,走出了一条颇有争议却很独特的艺术之路。但是也就是在这种争议、赞扬和责难中,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日臻成熟 ,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留下了不朽之作。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构成作品的形式语言,如构图、造型、色彩、点线面等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构成规律又称组合规律、形式美法则,包括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 。形式美是中国画外在结构和相貌的美,是中国画内在精神的外在呈现。构图是画面的外在结构,即构成组织。造型是绘画的基础,是绘画表现本体的独特语言。色彩对比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肌理等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构图、造型、色彩三方面谈谈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一、 构图

古时候称中国画的“构图”为“章法 …置陈布势 ”“经营位置”,近现代以来,称之为 “构图”。吕凤子先生在 《中国画研究》一书 中对构图用宏观与微观的方法进行论述 ,把立意、为象、写形、貌色与置陈布势五个内容归纳于内,使中国画六法概括为 “两法”,用笔与用墨,以微观看用笔,以宏观论 构图。潘天寿先生对中国画构图深入研究,他对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尝试 ,总结出宾主、奇正、呼应、减露、平衡及点、三线、三角形,四边、四角等构图形式。

吴冠中先生说过 :“画面也正是战场 ,能否制胜全靠全局的指挥,局部笔墨之佳只不过如一些骁勇的战士,关键还在整个战场的部署——构图。构图中最基本、最关键、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个画面的面积的安排处理 ……表现景物的生动性并不困难,真正艰巨的功夫还在构图中面积的巧妙安排,也可以说首先是那黑白之间或虚实间的抽象的有机组织,它将决定气韵能不能生动的大问题。”吴冠中先生在中国画的构图上讲究平面的分割、形式语言的秩序化,这种平面分割和秩序化即点、线、面等形式语言的对比与统一一、节奏与韵律等 。

作品松林中,吴冠中先生用 了以垂直线分割的构图,重复的垂直线加上垂直线与斜线结合,长线与短线结合,深色线与浅色线结合 ,形成统一的节奏感,犹如交响乐一般动听;线状的树干与点状的树叶,画面有点有线 ,富有生机勃勃的动感,画面上的景象虽于自然森林,却比自然森林更让人叫味无穷。

用吴冠中先生的话说,中国传统谈经营位置,西方重视构成,其实都是推敲平面的分割问题。欲控制画面上下左右的所有领域,其间必然要运用纵横之术,无论以何种形象状貌出现,都不能疏忽纵横的构成、其问的相辅相成。

二 、造型

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在造型上,形式美感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只有将具象的形象高度概括,提炼成抽象的形象,才能突显出独特的抽象形式美感。也就是说,要将复杂的自然形象简化、概括成最简洁的见觉元素——点、线、面,并用点,线、面按构成原理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抽象的本意是概括提炼和主观地再创造。根据物象的本质特征和自我感受,创造出高度概括、平面化、主观性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抽象的艺术作品。

吴冠中先生很崇拜鲁迅,他在《名利丹青》一书中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是 :“尽量把可有可无的字、段删掉,毫不可惜。”语言的结构和造型的结构是相同的。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也是造型的抽象,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欢是本能的。吴冠中先生带学生写生时,引导学生去观察园林建筑中各式的花窗,研究直线、曲线变化无穷的组合。园林中众多的假山石,皱瘦漏透的姿态纹理特征,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苏州留园中有布满三面墙壁的爬山虎,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游龙,野趣感人。又有一次,吴冠中先生在野外写生,白纸落在草地上,阳光将各种形状杂草的影子投射到白纸上,无意中组成了一张富有抽象的形式美的画面,由此激发了吴先生的创作灵感。

吴冠中先生认为,抽象形式美是从具象中抽取、概括出来的,即形式规律。在中国画中最概括的抽象就是点、线、面了。点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造型语言,点的形态有圆点、尖点、方点、横点、竖点等区别。点的功能很多,在山水画中可以是树叶、小草或苔藓等,点在画面中可以使画面生动活泼、不呆板。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造型语言 ,线的形态有长短、粗细、曲直、轻重、刚柔、浓淡、色彩等区别 。线可以通过长短、疏密等重复的变化来营造一种丰富的有节奏、有韵律的形式美感。面的形态有形状、大小、长短、浓淡、色彩等区别。把不同的点线面按照变化统一、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进行组合 ,即点线面的互相组合、相互衬托,构成了点线面的组合交响曲。

清代王概等编撰的 《芥子园画谱》从绘画造型形式法则入手,指导学画者如何迅速领会掌握中国绘画的形式语言。中国传统绘画中梅兰竹菊的绘画形态,实际上就是古代画家对自然植物特征高度概括、抽象化的结果。在谈及兰花叶子形态变化的表现时,书中说道:“画叶层次法 ,画兰全在于叶,故以叶为先,叶必由起手一笔 ,有钉头鼠尾螳肚之法,二笔交凤 眼,三笔破象眼,四笔五笔易间折叶。”书中还提到如何用各种不同的点来描绘树叶的不同形态特征 ,如胡椒点、介字点等。即用归类的方法引导大家在繁杂的树种中简化、提炼出其不同的形态特征。古人在自然界中观察、写生,用形式美的方法总结植物的基本画法。由此可见吴冠中先生的抽象形式美既有传统的渊源,又有现代的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造型的夸张也是形式美表现的一种方式,李可染先生说过,“艺术要把客观事物的最重要的拿过来,加以强调表现,这就叫夸张,夸张是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艺术表现爱和憎,要充分表现情感就要夸张……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有感人的魅力”。吴冠中先生画过很多老墙,一道道砖缝裂开,纵横线像筋脉 ,像根须,这就是夸张。老墙砖头的排列,简单的几何排列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

平面化的造型,打破空间位置的局限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表现方式 。袁运甫说过:“放弃了远近法的概念,尽可能使画面平面化,以无深度空间或浅近空间来安排画面的三度空间。”如作品《松林》就是采用了一个平面化的构图 ,没有透视,只有近乎垂直与水平的线在画面中行走,长线上有短线,树叶是点。

吴冠中的作品十分注重形式美,他表现了很多江南水乡,因为他的童年就在那儿度过,他对水乡的深情都表露在画中。正如他说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诱人,是由于其结构之完美:小桥——大弧线;流水——长长的细曲线;人家——黑与白的块面。块面、弧线与曲线的搭配组合,构成了多样变化的画面。画不尽江南人家,正由于块面大小与曲线对歌问谱出无穷的腔。小小的山村色块斑驳的屋顶是一个大大小小的块面,有正面有侧面;树木是一条条或 柔或刚的线 ;水波也是一丝丝富有弹性的线 窗子与河里的小鸭是一个个能跳动的点,大小黑白色块与色彩的色块有聚有散,给人生机勃勃的美感,水墨的无彩色与鲜艳的有彩色形成和谐的对比,这整体美感的构成 因素就是形式美。不用太多语言,吴冠中先生用极其概括的形式语言表现了水乡的美 ,粉墙黛瓦,吴侬软语,默默地蕴含在画中了……

三、色彩

色彩的主观提炼、概括与归纳也是吴冠中先生中国画艺术的主要特色。一张画的色彩是否符合形式美规律,就要看它的色彩是否具有统一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的特点。色彩的统一与对 比即画面色调的和谐与局部的对比统一。色彩的对比包括色彩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 对比,也包括色彩的大小、疏密、形态、面积等对比。

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指色彩的三要素按一定规律、有音乐节奏感的重复与变化。虽然在中国画的 “六法论 ”中有“随 类赋彩”之说 ,但为了使画面富有形式美感,我们可以把色彩简化、提纯。比如,中国画中用水和墨来概括丰富的色彩。唐代张彦远的 (历代名画记》中说 “运墨而五色具”,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墨分五色”,通过水和墨的比例表现丰富的墨色变化。这是中国画中用水墨对色彩简化、概括 。大胆的夸张色彩,使画面的色彩有平面装饰意味,在传统中国画中也能见到。比如曾流行于隋唐和北宋宫廷的青绿山水,以矿物色石青、石绿为主要色彩,青绿相映,富丽高贵,为当时的宫廷贵族喜爱,青绿山水就是夸张了色彩,强调了色彩的纯度对比,使画面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吴冠中先生在表现江南水乡时 ,常常用水墨的无彩色与鲜艳的有彩色进行 色彩纯度和色相的鲜明对比 ,或点缀色彩跳跃的点,或用接近于平涂的方式表现画面的色彩关系。在松林这幅画中,树林实际上色彩不会那么鲜艳,而吴冠中先生用高纯度的绿、红、黄加以点缀,与水墨的树枝进行对比,色彩大胆夸张,这使画面的节奏感很强。

图中,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地点是什么?是花,是叶,是说不尽的语言。吴冠中先生用了对比色相相互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法使对比的色相产生了统一,表述简洁又不失丰富内容。图中,画面加强了荷花的形象 ,减弱了荷叶的表达 ,突出了曙红色的艳度 ,降低了绿色的艳度,也减弱了荷水的明度和艳度,莲蓬也只是略作勾线,减弱色彩,使荷花的主体更加突出。这些荷花的造型各有姿态,意趣生动,与近乎水平线的河水形成了对比,河水用细线条与粗线条的对比,用背景的低纯度衬托了荷花的高纯度,使得画面主体突出,格外响亮。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就像一段段曲子,一首首诗歌,让人品味不尽,回味无穷。他 “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构思、构图和西方现代的形式美规律的结合,更着力于意境美 ”。吴冠中先生通过块面的大小对比,线条的长短、曲直对比,色块的相貌、明度、纯度、冷暖的对比与协调,描述了一幅幅充满故事的中国的江南景色。

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 ”“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 “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 ”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弘扬吴冠中的艺术审美理念,对我们美术工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具有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姚琴芳: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