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二战中苏联装甲部队,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无穷无尽的T-34中型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确实,很多战史里都提到了苏军装甲部队在数量上的强大,而德军则享有质量上的优势,往往苏军能够出动数倍于德军的坦克数量,形成强大的战略优势。通常人们认为,这就是苏军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数量众多的坦克所构成的装甲部队,帮助苏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若我们仔细研究战史,就会发现苏军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如此的神乎其神。事实上,早期苏联装甲部队曾经遭受严重的损失,近乎是残破不堪。那么苏联曾残破不堪的装甲部队,日后要如何重整旗鼓,并最终重夺胜利呢?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的装甲部队是一个从建立之初就飞速扩张的兵种。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苏联创立装甲部队开始,苏联装甲部队就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从最早的坦克团到坦克旅,苏联从无到有的创立着自己的装甲部队。在1938年时,苏联根据已经较为成熟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组成了机械化军这一编制。在纸面上来看,机械化军等同于同时期德国的装甲军编制,不过实力上可能更为强大。

与此同时,苏联的坦克制造业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从最初大量投产的MS-1坦克,到后来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苏联装甲部队所配备的坦克虽然谈不上质量一流,可单单以数量而言确实是独步天下。如果进行横向对比的话,1938年时的德国装甲部队虽然看似强大,但在数量上远远不及苏联装甲部队。放在1938年时的欧洲,苏联装甲部队也确实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但是这种强大是有代价,而且代价十分高昂。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坦克技术的突飞猛进是难以想象的,刚刚投产不超过两年的坦克,可能立刻就会成为一件落后的武器。而苏联装甲部队本身的坦克量产量扩大,比如T-26轻型坦克的产量在5500辆以上,如此巨大的产量也导致了它们的更换十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精密加工和无线电台生产技术是苏联的弱项,因此苏联的T-26轻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都缺乏一些关键设备,比如电台,优秀的观瞄设备等等,这都限制了苏联坦克的实力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剧了这一情况的是苏联在1939年曾一度解散了极具潜力的机械化军,虽然在1940年至1941年又重新开始组建机械化军,数量也多达29个机械化军。可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的机械化军建立工作被战争打断。苏联机械化军被迫以一种十分恶劣的状态投入战斗——老旧的T-26轻型坦克、BT-5快速坦克在磨损严重的情况下投入战斗,情况较好的BT-7快速坦克也缺乏保养维护而状态不佳,至于苏联当时最为先进的T-34重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也匮乏油料和弹药。

固然,苏联装甲部队的损失可以解释为是对战争缺乏准备,但如果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苏联装甲部队因为反复的拆解重组等,陷入了一个非常怪异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编制混乱和装备匮乏是苏联装甲部队最大的敌人。各机械化军的编制十分混乱,以西部特别军区(战时的西方面军)为例,其麾下的第6机械化军下辖官兵32382人、坦克1131辆。而第13机械化军却只有官兵17809人、坦克282辆。更惨的是第17机械化军,官兵虽然有16578人、坦克却只有63辆。

这种灾难性的配置,导致了西方面军的溃败。究其原因就是机械化军重组阶段的编制混乱和装备上的匮乏造成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苏军装甲部队有很多弊端,比如说后勤人员的稀少,导致了坦克的维护不足,这极大影响了苏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大批的坦克被抛弃就是由此造成的。另一方面,苏军坦克除指挥型坦克外都没有电台,因而指挥坦克必须依靠旗语才能指挥其它坦克,这就进一步的削弱了苏联装甲部队的战力。

可以说,在在战争初始阶段,苏军装甲部队的损失都是空前的。这迫使苏联装甲部队进行重组,机械化军这一编制被取消,改为了更为灵活的坦克旅编制,而坦克旅本身的坦克数量不多,多则百余辆,少则三十余辆。因为事实证明了,苏军过去的机械化军在编制上混乱和囊肿,苏军的通讯能力和指挥能力都不足以驾驭这些机械化军。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苏军就将自己剩余的装甲力量整合重组为了坦克旅这一临时编制。

而在莫斯科战役和冬季攻势结束之后,苏军开始进一步重组自己的装甲部队编制。坦克旅这一临时编制被纳入了苏军的编制之中,并通过两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混合的方式,形成了坦克军这一新兴编制。这种编制是苏军结束了1941年的防御阶段,转入进攻阶段时,因需要规模更大的装甲部队而设立的。如果从编制上来看,它其实的规模等于同时期德国的装甲师,之所以说是军是因为苏军对坦克军的战场定位。苏军的后勤能力和通讯能力,决定了他们此时尚且不适合驾驭规模更大的单位。

不过苏军采取规模较小的坦克军编制,很大程度也是基于后勤能力和通讯能力的限制,坦克缺乏独立的战场行动能力。与此同时,苏军的坦克数量略显不足,毕竟苏军刚刚经历了1941年的空前损失,再加上迁移的工业尚未完全恢复生产所致。另外苏军在火力支援上,此时也难以做到与英美相同的水准。这并非是苏军的火炮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战场通讯能力较差,炮兵素质在1941年的战斗后也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坦克军编制在实战中有较多的弊端,而且编制仍旧较为混乱且缺乏稳定性,但其在实战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而在1943年,苏军则进一步规范化了坦克军的编制,同时设置了新的机械化旅和机械化军。坦克的配备上也显得规范起来,不再存在有过去那种混乱无序的编制,并且加入了自行火炮团。此阶段的苏军装甲部队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准的火力支援能力,后勤能力也大大提升,准许苏军指挥官让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执行更为复杂的作战。

此刻的苏军在工业能力上恢复显著,精密加工和无线电技术上也通过盟国得以完善,坦克的作战能力因此提升较多。而整体上来说,1943年苏军已经在整体能力上开始超过德军,尤其是在经过了1943年的库尔斯克之战后,苏军开始牢牢把握住战场主动权。此时进入反攻阶段的苏军采用了规模更大,更适合进行战略行动的由两个坦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为基础,额外编入一个独立坦克旅、两个步兵师和两个自行火炮旅组成的坦克集团军。

当然,苏军此时能够采取这样的大编制作战,也是因为苏军在通讯能力和后勤能力上,均已经可以驾驭住这种大编制的坦克集团军,而苏军各级指挥官的能力也远非1941年可比。其次,苏军的工业能力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苏军提供坦克,而且坦克质量也逐渐提高,在1944年投入的T-34/85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进一步加强了苏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可以说,此时战场形势和敌我强弱的变化,以及苏军各级指挥官的经验和指挥能力的提升,都决定了坦克集团军这一编制的诞生。

结语

事实上,苏联装甲部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强大,它是一个在和平时期诞生,飞速扩张和成长的兵种。确实,苏联装甲部队走过许多的弯路,并且在战争时期有过巨大的失败。但是通过合理的调整,循序渐进的改革和实战的磨炼,苏联装甲部队最终成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洪流,帮助苏军在战争中战胜了德军,成功夺取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参考文献:《回忆与思考》

《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

《苏俄陆军194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