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梅花喜神谱·欲开八枝》中说道:“祭器古不轻,斯焉盛黍稷。”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所谓“国之大事,在巳在戎”是也,可见中国人对祭祀的重视。因此,祭祀所用到的礼器自然也就糅合了当时最顶尖的工艺,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意义重大。

01

猪,于中国人民而言拥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三字经》中记载:“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见对于重视农耕文明的中国而言,猪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中国最早关于猪的信息可以追溯到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另外甲骨文中还有“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的记载。“豕”字本身也很有特点,它是“家”去盖头,可以理解为一个家里应该养有猪,这才是正常的家庭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猪照片

既然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远古时代究竟是否有过有关猪的文物出现呢?那个时候的猪长什么样呢?还真有,1981年一对湖南湘潭县九华公社的父子要盖新房,结果找到了一头商代时候的“青铜猪”,而据专家后来考证后,欣喜表示,这头“青铜猪”在世界仅有一例,父子俩这是立了大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农村旧照

02

1981年,随着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家住湖南的朱桂武准备把自家房子好好休整一番,于是就叫上了儿子来一起干活。众所周知,盖房子的第一步就是平整地基,但朱桂武在把铁锹插进土中时感觉碰到了什么硬物,这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他把旁边的土挖开看看到底埋着什么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盖房照片

经过好一会儿的挖掘,父子俩终于挖出了这个硬物,朱桂武与儿子蹲下来仔细观察,但因为硬物上裹着一层厚厚的泥土,完全无法辨认其本来的面貌。于是朱桂武把硬物冲洗干净,终于还原了它本来的面貌。原来这是一尊猪形的青铜器,身上遍布着黑色的斑驳锈迹。

▲商代豕形铜尊照片

朱桂武家挖到猪形青铜器的消息没多久就传开了,当时还吸引了一个专收旧器物的商人,这个商人说,把猪让给他,盖房的钱他包了。朱桂武没有被财迷心窍,这个商人这样的举动反而提醒了他,这可能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于是朱桂武回绝了商人的求购,表示拒绝出售,第二天就叫上儿子冒着细雨把猪送到县政府,又在县政府的建议下乘车将其运到长沙省博物馆,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03

经过专家的鉴定,确定了这的确是一件无比珍贵的文物。这尊青铜器高40厘米,长72厘米,重19.75公斤,一双圆眼,一对招风耳,拱嘴上翘,栩栩如生而又野性十足。这样的造型不像是家猪,而应该是一头野猪。猪满身遍布花纹,而且不同部位上花纹都有着不同讲究,这让这头铜猪越发显得不凡。

▲考古专家照片

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猪背上有一个椭圆形孔,孔上面有个盖子,盖子上有一只凤鸟站立其上,这是野外放牧时十分常见的一种景象。这只鸟看起来栩栩如生,如果走进看,还会觉得很是呆萌可爱,商代青铜铸造技艺之高超可见一斑。此外,猪的腹部还是空的,上面还有圆孔,专家由此推断这个铜猪其实是一个酒器。猪身上共有六处修复的痕迹,可以看出当年使用之频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代豕形铜尊照片

商代擅巫卜,因此出土过各种青铜祭器,而这个猪尊是至今出土的,唯一以猪为外形的祭器。专家们随即又想到,祭器一般是成片出土的,那么这个猪尊出土地点很可能还会有别的祭器,于是专家们立即兴冲冲地赶往朱桂武家进行考古挖掘,为此甚至平了朱桂武刚刚盖起的房子。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专家们即使挖地三尺也再没找出一件青铜祭器,也没有发现有古墓的痕迹。如此看来,这次专家们的猜想是错误的,这个猪尊并不是陪葬品,而应该是富贵人家的收藏品。这意味着这个猪尊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猪形祭器。这尊猪形青铜器被命名为“商代豕形铜尊”。

▲商代豕形铜尊照片

专家们认为,湘潭地区出土猪尊并非偶然,大有可能是在商代时中原文化就早已传入湘潭,当时湘江流域农耕文明十分发达,因此猪也就成为了与种植相依为命的家畜之一。以猪的形象铸造祝酒器,符合南方地域上大规模养猪的特点。

结语

这个青铜猪尊已经多次在故宫博物馆展览,它的风采已经传遍了世界。这是中国三千年前辉煌文明的见证,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当我们为这个猪尊发出赞叹时,也不要忘记它最初的发掘者——朱桂武,以及他不贪恋财富,无偿捐献文物的高风亮节。

参考资料:

《梅花喜神谱·欲开八枝》

《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