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方舟,湖北襄阳人,是曾名噪一时的美女作家尚爱兰之女。顶着“天才少女”名头,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就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打开天窗》十一岁发表长篇小说《正在发育》;此时的她已经名声大噪,引起了时人广泛争议,然而蒋方舟却未止步于此;十二岁正式出版长篇小说《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及笄之年,已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十八岁时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破格录取。

蒋方舟大学生活结束时,已经做了四年的《新周刊》主笔,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出版了九部著作;又受聘成为了《新周刊》的副主编。

曾经有评论说:蒋方舟是中国最清醒的少年。而现在,当初的“天才儿童”已然到了而立之年,公众对她的看法却已经与从前的肯定赞许大相径庭。

图为蒋方舟在清华大学毕业照

充满争议的成长之路

2008年时,蒋方舟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获得清华校方下调60分的调档优录。高考出榜,蒋方舟的高考总成绩是561分,加上清华的调档,总分达到621分,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录取。但是在当时,蒋方舟被破格录取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则《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调档录取80后少女作家》的文章在网上传阅,一时间,对蒋方舟的争议颇多。蒋方舟旋即在博客上发文解释,称只是拿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降分优惠,仍然要正常参加高考,只有分数达到清华大学在当地的调档要求,才能顺利被录取,并不是“走后门”

除清华破格录取外,对于蒋方舟仍有许多争议;毕业不久就成为了《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这是围绕着蒋方舟的诸多争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一个年纪轻轻的高校毕业生居然能一步登天,成为著名周刊的副主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蒋方舟反驳称,在校期间就一直在为《新周刊》撰稿,《新周刊》的执行主编封新城也曾对此作官方的声明,“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称在蒋方舟进入清华前就与其相识,经过四年时间,蒋方舟从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和足够的沉淀的。

然而得到了《新周刊》的官方声明后,依然有许多人不买账,转而质疑蒋方舟身为一名作家的职业素养。比如2012年8月的“代笔门”事件,蒋方舟陷入了为文坛所不齿的代笔丑闻,知名作家方舟子发微博称蒋方舟发表的的很多文章其实是其母作家尚爱兰代笔,再次引发热议。

当时,有记者通过网络渠道联系蒋方舟,而蒋方舟则以正在伦敦奥运会观赛不便回应为由推脱;之后又有记者直接电话联系蒋方舟母亲尚爱兰,而尚爱兰也并未就此事作出正面的回应。面对多方质疑,蒋方舟大多采取不作回应的方式解决。

而经历过青少年时的追捧与成人后的抨击,她最本质的身份不过只是文坛中一个才到而立之年的女作家。其实,蒋方舟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的天才之路过于顺利之外,其作品之文风大胆另类,颇有标新立异的意味;除此之外,蒋方舟其人,言论过于坦率直白,甚至丝毫不隐讳自己求取名利,成名成家的欲望。

“天才”不再,泯然众人”

近些年,蒋方舟的“少女作家”和“天才儿童”的人设不再,转而开始流连各大卫视,当节目嘉宾、做活动主持、参加各种节目。因为频繁参与商业活动但作品更新量稀少,本就一身争议的蒋方舟更被人说是江郎才尽,靠着昔日名头吸金捞钱,“饥不择食”。而且尽管蒋方舟参加了很多节目,但是观众对其的反响并不好,常有观众吐槽她难看、做作地自我矮化、言谈肤浅、不守节目规矩等等。面对这些不友善的声音,蒋方舟一如从前,概不回应;如默认般任凭外界对自己的恶评。

蒋方舟也曾表示,金钱与写作,她一直是分而置之的;美其名曰为“以商养写”,通过商业合作、参与商业节目获利,达到自己所期许的盈利目标就好,并不想一昧地赚钱,在除了赚钱之外的时间中去做最不委屈的自己的事:阅读写作或是游历旅行。面对外界对其搁置作家本职的质疑,蒋方舟称,保持写作的纯粹性前提是有充裕的物质经济保障,“要创作出有质量的作品,首先,你在这个社会能够体面地生活”,蒋方舟这样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就蒋方舟近期稀少的作品成色来看,“温室花朵”“江郎才尽”的说法,却有几分道理。随着时代的更替,年龄的增长,蒋方舟的发布作品的速度越来越迟缓,文风也越来越不为人所接受,质疑她写作水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很多读者反映蒋方舟近期新作《东京一年》质量不高,表示其文字不接地气,高高在上,远离大众,缺少生活密度;也有人说是蒋方舟对于生活的观看角度比较刁钻。说到底不过是资历浅薄,缺少磨砺,笔下成文自然如隔靴搔痒。

蒋方舟现在所遭受的贬斥都是原因的,从小被南方报系捧红,顶着“天才儿童”的光环所写的文章却越来越不伦不类,有些作品明明是青少年文学,却过分早熟。过了几年,写不出少年文学了,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自然会光环褪去,而后却马上又搭建了少女作家的人设,吃了几年“老本”,已近而立,“少女作家”不再年轻,索性就放缓创作,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一个作家,却将中心放在了商业盈利上,这也是蒋方舟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蒋方舟趋于精雕细琢的语言为了掩盖逻辑的残缺和不敢直言的论点,她的写作越来越趋向模糊化,如同一个考生对文题小心翼翼的试探。看起来,是读者的期望让她只做记录却不敢于表态。

然而,面对批判和失望,蒋方舟却又以一种谦逊的态度自我批判,承认自己江郎才尽已经泯然众人,承认成长太过顺利“不曾历经沧桑”。试图用自我贬低来削减舆论逃避压力,甚至希冀这种坦率能为她的文字平添淳朴的意味。蒋方舟的误区就在于将瓶颈曲解为文字运用太过熟络,其实她欠缺的恰恰是文字之外真正重要的作为一个笔者成熟的心境

其实人们不曾期待过见证所谓天才的传奇,也不曾期待让一个年轻人历经磨难沧桑,只是需要文坛出现一个拥有话语权和号召力的年轻人能有真正的立场和观点。而这种敢于直言,除了不畏舆论压力,个人也需要不停歇的进取和实打实的才学的沉淀。

蒋方舟能否突破自己的“安全区”,实现更高的理想,取决于她自己。她所需要的,不是转变创作的模式,而是更精深的阅读,更深邃的思考,更勇敢也更成熟的发言。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