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历史长河惊艳绝伦的天才人物,伤仲永便是其中之一,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从小就是一个神童,小时候就聪慧无比,头露峥嵘,但是长大了却变得平庸起来,是什么让伤仲永平庸呢?伤仲永骄傲自满无法静下心沉淀潜心学习,因此泯然众人。

纵观各种神童案例,任你如何天资聪颖,如果后天不勤奋努力,长大后也很难有一番成就。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伤仲永”的例子,这次我们来说现代版伤仲永——“退学神童”张满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天才神童张满意

这个神童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他的天赋在他小时候就有所显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家人的主要精力主要放在养家糊口方面,对孩子的关照便少了些,并没有专门去培养这个孩子,尽管如此,他6岁之前就开始接触《三国》这样的书籍。

张满意在校期间,成绩一直很优秀,保持了神童一贯的作风,备受老师关注,老师认为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应该选择跳级,当下所学知识已经不能够能再满足他,应该去学习更难更多的知识,普通教育已经无法起到培育他的作用。

就这样他一路跳级吸收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在五年级时跳级进入初中,11岁时便参加中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两分之差未能达到是市重点高中宁安一中的分数线,宁安一中考虑到张满意年仅11岁,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优秀,觉得张满意是可塑之才,学校便破格录取了这位小神童,就这样他顺利的进入了宁安一中学习。

考入重点高中的张满意,认为自己的智商比别人高时常在上课时睡觉,高中的学习任务重却没有投入紧张的复习。然而天才就是天才,即便是不努力的天才也比常人优秀。13岁时张满意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取得黑龙江省第13名的好成绩。因为这场比赛引起了南开大学“数学基地班”老师的注意,老师很好奇了解他的情况后,在他高考前张满意就被南开大学免试录取,被南开大学录取时他才14岁。

一路顺遂终遇挫折

张满意大学以前的生活太过于顺利了,再加上年纪小,心智未成熟,自制力也不强,弊端终于开始显现。高中时期的张满意内心便躁动不安,大学的自由自在,没有老师父母的管束监督,让他成为成为一匹脱缰野马,他开始沉迷于游戏之中,这才是属于他的“温柔乡”,他认为此刻在昏暗网吧中迷失的自己才是拥有灵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失在游戏世界的张满意已经分不清现实与虚拟,“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在这来表达有些许讽刺,第一学期期末张满意挂科两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落下太多学分,最终被南开大学劝退。

被南开大学劝退的张满意回到高中,重返高中的他学习了半年后参加高考,以661分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本以为再一次进入大学的张满意会把握机会,张满意并没有反而变得变本加厉,不愿意上课,不在乎学习。历史再次重现,满意似乎又重复了起之前的生活状态,还是没有好好学习,临到大四的时候,没有修完学分,南开大学和上次一样的理由将他劝退。

张满意家人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供他读大学已经非常困难,他的父母也十分失望。他两次考上985大学,或许自己也未料到被退学,他的大学生涯比他读小学中学的时间都要长,被南开大学退学后,他失去了许多机会,最终他选择了计算机行业,去了深圳做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员。

神童是“别人家的孩子”

人生短暂,总有人想尽快走,希望能看见更多风景。神童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诞生的,然而该走的路和一路蜿蜒曲折没有人能够避免,跳级已经是大多数神童的常态,再提早进入大学的高等教育,可是揠苗助长的结果大多不尽人意,有多人耐心沉淀后再选择背上行囊出发,而张满意则是另外一种人,这些“神童”早早考入大学,最终成为一个“怪人”,幼时备受关注受到各种待遇,却不利于他的健康,反而阻碍他的健康成长。

我们生于世间,过于功利,以至于很多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衡量神童的标准就是他能做掌握更多超越同龄孩子的知识,因此众多家长效仿,一味为孩子填鸭式灌输知识侧重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不及时关注他们的心智成熟和心理健康,对神童的期望太高,孩子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从小到大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才算得上真正的神童。

神童在某些父母看来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看别人学习比你好、你看别人比你懂事、你看别人比你听话。孩子某些事做错了,觉得每个孩子都比自己的孩子好,孩子被父母催赶,赶超一个又一个比你优秀的对象,可是超过一个,还有另一个,永远有人在你前面,反衬你的不争气,永远无法逾越。班级那么多人,总要有一个人是倒数,谁也无法避免。

或许父母是为孩子好,可是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给予批评,终究无法解决改变现实,神童需要的是天资,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陷入“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每天都是身心疲惫,失去了本应该快乐童年,父母不妨反思自己,孩子不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你是否又是孩子眼中“别人的家长”。

文/墨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