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这个国际大都市,近年来也是很多人出国游的首选之地,这里的景点很多,其中九段下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观光地,分布着众多的观光景点和美食,就算是日本当地人也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带着家人前往悠闲度过一天,而现在正值秋季,九段下在这入秋之际的银杏和枫叶堪称绝景,不过来这里赏樱,有一个地方是绝对无法忽视的,那就是靖国神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概比较多人不知道的是,靖国神社是东京最著名的赏樱景点之一。建筑是死的,只有被人为赋予了含义的建筑才是活的,靖国神社可以说是日本最著名的神社之一,在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世界的很多人。在抛开个人国籍身份,单以一名观光游客的角度来说,靖国神社的风景还是不错的,其春樱秋叶都堪称绝景,但站在一名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不讨喜的。

从东京地下铁九段下站一号出口往西走,在早稻田通右转,靖国神社的巨型鸟居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它的后方,银杏的并木道以青空为背景下的艳黄色调,强烈的让人简直怀疑这颜色是完全生自于大自然。在并木道中央的基座高高站立的是靖国神社的创立者,同时是近代日本陆军之父ー大村益次郎的铜像,这也是日本第一座西洋写实风格的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村益次郎是幕末时出身长州的维新志士。虽然来自医生世家,但却对西洋兵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推翻幕府势力的戊辰战争中展现了军事上的才能。明治政府成立后,他着手推动近代化的征兵制,然而这种全民皆兵的新制度也就等于要让武士阶级走入历史,他因此遭到反对者暗杀。

走过金黄色的参道,在尽头的是泛着青铜色泽的第二鸟居与神门。第二鸟居是神社境内历史最悠久的鸟居,建造于明治19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到现在仍是日本最大的青铜鸟居。更特别的是这座鸟居是由当时的大阪炮兵工厂制作的。要造出这么粗大的青铜柱子,交给专门铸造大炮炮管的炮兵工厂的确算是人尽其才!

靖国神社的神门,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在日本许多历史较为悠久的神社内,大多都能看到受中国建筑影响,具有二阶构造、黑瓦及斗拱的华丽楼门。但这座建于昭和九年,由致力研究东方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伊东忠太所设计的神门,采用的则是极简的和风样式。它的线条几乎全为直线,除了包覆屋顶的铜瓦与大门上的金色菊纹以外没有多余的装饰,风格既传统却又自然而然的与现代接轨。日本的这种传统建筑DNA里的极简美学,也对20世纪以后西洋建筑界的现代主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门的后方,虽然在此时还是一片萧瑟,但到春季时就是樱花盛开之处。每年气象厅用来当作东京地区樱花开花观测基准的“标本木”,就位于能乐堂前。日本全国各地的气象单位都会以距离厅舍较近,便于观测的樱花树作为“标本木”,至于位于大手町的气象厅为啥放着距离较近的千鸟之渊等皇居周围樱花不用,而选择了较远的靖国神社境内这棵,就连气象厅的职员被问起也是一头雾水……

走过樱花树群,第三鸟居之后就是靖国神社的拜殿。这座神社最初是为了祭奠从幕末到维新间牺牲的志士及新政府官兵而建立。明治时代以后,从西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一次次的战争,因公殉职的军警、公务员,乃至参与后勤的民间人士,都入祀了靖国神社。因此不只是日本军人;来自日治台湾,包括原住民高砂义勇军在内的台籍日本兵、冲绳女学生组成的姬百合救护队,遭美军潜水艇击沉的轮船对马丸上的船员乃至学童……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牺牲者都成为了靖国神社所供奉的人。

如果只是祭祀这些殉国者,尚不足以让靖国神社引起争议。1978年,包括前首相东条英机在内的12名于战后东京大审中被认定为策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处死的“甲级战犯”入祀了靖国神社,于是“祭祀战犯”的标签,让靖国神社从此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争议点。但在日本国内的某些人看来,拜或不拜、用什么立场拜、拜的时间点、拜了该说什么,都是必须小心忖度的难题~

不过日本大多民众其实对于靖国神社是没有多少看法的,对绝大部分的一般市民来说,这些拜或不拜的争议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是为了悼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家人或先祖,或者跟前往其他神社一样,祈求好运、欣赏季节美景、在祭典时分感受一下热闹气氛而已。人总是“自私”的,跟自己没有多大利益关系的,难免没人会多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殿的北边是靖国神社附属的军事博物馆“游就馆”。馆内免费的大厅区域展示着二次大战的零式战斗机、大砲,以及当时曾奔驰在泰缅地区的蒸汽火车头,二楼区域则需要购买门票。从古代的甲冑刀剑开始,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清、日俄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文物,各展示室依不同时代陈列着日本从古至今的战争历史。从游就馆再往西会来到神池庭园。

进入11月下旬深秋时节,庭园的枫林就会转为一片红,神池也被斑斓的色彩所包围,是靖国神社少有人知的赏枫秘境。这座有着春樱秋叶绝景,却又夹杂着历史哀愁、政治死结与战争暴戾之气的靖国神社,堪称是日本最充满矛盾的神社。然而它这种难为外人所理解,甚至不甚讨喜的矛盾性,比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紫式部《源氏物语》中体现的更为彻底,这恐怕也是从古自今一直存在于日本文化中的深层性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