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是两德统一30周年。

德国北部城市波茨坦(勃兰登堡州首府)举行了一场街头纪念展览。人们用国旗的黑红黄三种颜色塑起一座心形雕塑,上面用德语写着「30 Jahre」(30周年),然后又用三种颜色的彩带铺满整个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茨坦街头,纪念两德统一30周年展览中的雕塑。
图片来源:Foreign Policy

波茨坦对于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并不陌生。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随后苏联也加入该公告),以敦促日本尽快投降,结束二战。

对于日本来说,波茨坦预示了他们的失败;而对于德国来说,波茨坦是他们国家分裂的开始。

1945年4月30日下午,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饮弹自杀,一周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欧战结束。

德国投降后,美苏英三国在波茨坦举行了一场为期半月的战后会议,即「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声明的对日《波茨坦公告》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发布的。

波茨坦在德国的地理位置,它与柏林相邻,从波茨坦到柏林市中心仅有26公里。
图片来源:Wikipedia

波茨坦会议的两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处理德国与日本问题。经过几番较量,在8月2日会议结束那天,三国达成了一份《波茨坦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德国的,其中规定: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苏、英、法四国占领接管,各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享有治理权,同时四国联合组成「盟国管制理事会」,为管理整个德国的最高机构。

就这样,德国被分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后四国分管下的德国,其中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柏林(被苏占区包围),也被一分为四;另外,图中法占区西部浅蓝色区域为萨尔兰(Saarland)地区,该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脱离德国,直至1957年才正式回归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图片来源:Wikipedia

战后的德国不再是德国人民自己的德国,他们必须要为自己国家发动的战争付出沉重的代价。新的战后秩序需要建立,他们的土地也变成了美苏英等世界强国的较量场。

较量从会议前就开始了,对于他们来说,坦克与轰炸机的战争结束了,但国际外交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为了争取在会议上的地位,直接在会议开始的前一天(1945年7月16日)引爆了一枚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验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是杜鲁门奉行「原子外交」的开始。

一个月后,杜鲁门在日本本土投放两枚原子弹,继续以「原子外交」促使日本投降、并威慑苏联。

在波茨坦会议前后,美英两国都不算太平。

首先,对于会议选址,三国各有盘算,但最终美英还是依从了斯大林的提议,将会址定在苏联红军控制下的波茨坦。

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在会议期间输掉了英国大选,以致会议后半程是由新首相艾德礼参加;而曾经的三巨头之一的罗斯福,也因脑溢血在1945年4月突然去世,按照规定,副总统杜鲁门接替了他的总统之位。

更惨的是法国,作为一个「战败的战胜国」,法国总统戴高乐并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法国虽然被分到了一块占领区,但法国并不愿意完全接受这份《波茨坦协定》。

德国被一分为四,这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但真正导致德国走向分裂的,是世界格局中东西两大阵营的较量。

杜鲁门上台后,改变了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东西关系变得愈加紧张。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开始了他的杜鲁门主义。

漫长的冷战开始了。

东西方阵营的撕裂与对峙,使得苏联占领下的东部德国与美英法占领下的西部德国也走向了割裂与对峙。

1948年初,美英法开始筹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组建国家,作为应对,苏联对包围在苏占区内的西柏林实施了长达近一年的封锁,美英法只能通过空运向西柏林地区输送物资。

在东西阵营冷战的格局下,被占领的德国别无选择。1948年6月,美英法占领区与苏联占领区各自发行了一套货币,德国已经在事实上走向了分裂。

终于,在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率先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即我们常说的「西德」。

苏联自然不甘示弱。早在1946年,在苏联的主导下,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便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语: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1949年10月7日,苏联以德国统一社会党为执政党,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即为「东德」。

东西两德正式分裂,成为冷战中的前线战场。

被分裂的东德与西德。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两德分裂后,局势变得更加紧张。

国际上,西德与东德在1955年分别加入了北约与华约,曾经一个完整的国家走进了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中。

西方国家阵营并不承认东德政权的合法性,而与东德关系密切的,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还有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在国内,东西两德的境遇也大不相同。

在德国分裂后,西德与它的世仇法国逐渐和解了,并一起推动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政治上,西德采取的是联立制,也是德国现行的一种选举制度;经济上,西德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腾飞,被称为「莱茵河奇迹」。

而东德在政治上实行的是社会统一党的一党专政与民主集中制,经济上实行的是苏联模式下的计划经济。

由于政治与经济上的不宽松,很多东德民众对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逃亡事件。据统计,在两德对峙期间,约有300余万民众从东德逃离到西德。

为了阻止东德民众的「叛逃」,苏联与东德决定修建一堵墙。

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长达155公里的混凝土决然地分开了东柏林与西柏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人们正在修筑柏林墙。
图片来源:Wikipedia

柏林墙成为了冷战中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它将柏林一分为二,将德国一分为二,将东西方一分为二,将世界、将人类都一分为二。

美军与苏军的坦克在这里对峙,东德与西德的士兵在这里警戒,两国的民众也在这里互相翘首张望。

1961年,西德民众在墙的另一侧张望对面。
图片来源:BURT GLINN/MAGNUM PHOTOS

其实,不仅仅是柏林墙,东德政府在边境上还修建了一条1400多公里的隔离带,用铁丝网隔开,有士兵与警察巡逻把守,地下埋进了无数的地雷,以阻断东西之间的交流。

但仍有不少人选择冒险逃亡,他们在边境处挖地道、找准机会翻墙等等。当然,边境士兵可以对越境者选择开枪,有不少冒险逃亡者都因此丧生。

逃离东德的场景在文学、电影作品中也非常常见。

2003年,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贝克执导的《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一片,就提到了女主克里斯蒂娜的丈夫罗伯特,由于受到政治迫害,曾于1978年翻墙逃到西柏林。

而克里斯蒂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离开,留在东德的她成为了社会统一党的坚定拥护者。最后,在克里斯蒂娜离世之前,她看到了东欧的剧变,看到了东德的消亡。

一个时代结束了。

《再见列宁》影片海报

被墙隔开的世界是冰冷的,它是国家的分裂,是民族的分裂,也是亲友情感的中断。许多曾经一起生活的人们被分隔两地,时代的苦难落在了每一个人身上。

但也不必把这一切想象得完全黑暗,因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会忍不住释放与追求美好。实际上,在双方对峙最紧张的几十年中,人们还是有一些机会走动与交流的,比如,政府有时会允许两边的居民、亲友在圣诞节时团聚。

1963年,分居东西柏林的两兄弟在圣诞节欢聚。
图片来源:MAGNUM PHOTOS

这种对美好的向往促使着人们终有一天会冲破高墙,其乐融融地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

早在修建柏林墙时,东德便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等到80年代末,由于东欧剧变等国际环境的影响,东德国内更是爆发了一场场政治抗议运动,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不断。

在国际与国内双重的压力下,东德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变。1989年初,东德便放宽了边境管制,在1989年末,东德又改变了一党专政的政治局面,并在第二年实现了东德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民主选举。

在这一系列时代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柏林墙倒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勃兰登堡门发表著名的「推倒那堵墙」演讲,并喊话戈尔巴乔夫「如果你要寻求和平,如果你要为苏联和东欧寻求繁荣,如果你要寻求自由:就到这扇门来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图片来源:Shapell.org

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的纪念日。

1989年的这天,东德政府宣布开放柏林墙,人们欢呼雀跃地涌向对面,挥起锤子砸向厚厚的墙体,甚至将碎片收藏纪念。

第二年6月,东德政府又正式下令,彻底拆除柏林墙。

柏林墙是冷战的符号,它的倒塌也预示着冷战的结束,被人为分割的两个世界终究还是要走向一起。

1989年,柏林墙倒塌。
图片来源:REUTERS

在东德产生如此巨变的时候,苏联却没有过多干涉。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他正致力于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持东德的变革。

在国际形象中,戈尔巴乔夫是两德统一的一个功臣,他在统一之前多次与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会晤,两人共同促进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最终,1990年9月12日,在戈尔巴乔夫的积极推动下,美、苏、英、法、东德、西德六国在莫斯科达成了一份《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又称《4+2条约》。

该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波茨坦协定》,美苏英法四国放弃占领国身份,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两德统一。

这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一场大胆的政治尝试,所幸这次尝试是成功的,人类用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对立、实现了统一,它标示着人类终究还是要结束敌对的状态。

因此,戈尔巴乔夫受到了德国民众及国际上的很多赞誉,并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1989年6月13日,戈尔巴乔夫在西德首都波恩受到民众的欢迎。
图片来源:Picture Alliance

1989年与1990年间,东德民众在「周一示威」游行中高举戈尔巴乔夫的照片。
图片来源:Picture Alliance

但是,对于苏联和俄罗斯来说,戈尔巴乔夫则被视为软弱的,甚至是「叛国」的。

首先,两德的统一,并非是东德与西德合并组成一个新的德国,而是东德放弃自己的政权、加入到西德。

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西德的国徽、国歌等,原东德的政府官员也被大量替换。这种统一可视为是东德政府的失败,也可视为是苏联政治的失败。

另外,许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同意两德统一的条件实在太低。

戈尔巴乔夫只向西德索要了一笔很少的赔偿费,在东西阵营——华约与北约中,苏联本想要统一后的德国保持中立,但戈尔巴乔夫最后竟同意了统一后的德国沿袭西德政治、保留在北约组织中,而东德则自动退出华约。这对于苏联及之后的俄罗斯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

戈尔巴乔夫因此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德国,他受人欢迎,还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在俄罗斯,人们认为他只是在为了个人荣誉而牺牲国家利益,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也经常出言对戈尔巴乔夫进行批评。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世界仍活在二战后的秩序中。

虽然两德统一了,冷战结束了,华约解散了,但东西方的对峙并未完全消散,如今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仍是这场战争的延续。

柏林墙倒了,但人们心中的那道墙并没有完全消失,人类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随时都有被打破的危险。

这道无形的墙不仅仅矗立在世界东西方之间,也矗立在原东德与西德地区之间。两德统一后,东德一些民众产生了一种挫败感,像电影《再见列宁》中描述的,曾坚定拥护东德政权的克里斯蒂娜,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与东德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竟让人产生一种怀旧的乌托邦感。

两德统一后,西德强大的资本也冲击着原东德地区,很多东德人在统一后失业。直至今天,东德人的人均经济水平还和西德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1990年时,东德政府人员就被整体卸职替换,如今的德国政府官员仍以西德人为主,《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在今年一篇纪念德国统一30周年的报道中说道:

「联邦部委司局级以上的『高干』中,只有1.7%的人来自原东德地区。」

如今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倒是出生于东德,但在今年10月3日一场纪念德国统一30周年的活动上,默克尔也说:

「我们要继续鼓足勇气,迎接当前新的挑战,其中包括新冠疫情以及克服东西部之间仍然存在的差异,并增进社会的凝聚力。」

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
图片来源:Front News International

几十年的分离对峙,已经让两个地区之间产生了不小的差异,直至30年后的今天,这种隔阂仍然存在。

但这种隔阂更像是一种「后遗症」,它远远要好于曾经高高的柏林墙。不管怎样,德国的统一都是人类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它开启了一场伟大的政治尝试。

这种政治尝试是对当今世界的一种启示。朝鲜与韩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甚至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与民族,正像曾经的德国那样遭受着分离的考验。

乱糟糟的2020年,人们依然在认真庆祝两德统一30周年。

或许是因为,和平与融合,才应该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主题。

有两德和平统一的例子在前,我们总忍不住要猜想,还有哪些国家,能像两德这样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