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凭借出色的竞争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制造业,中国经济也暴露出了三个弱点与短板。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们常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但是,品类的齐全,体系的完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自给自足下高枕无忧。

如果说在前些年,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可以尽情向世界展示自己超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是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乃至脱钩的威胁,中国制造的隐患已经越来越清晰的暴露在了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个隐患就是我们的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同时我们也是世界第一的零部件进口国。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大家注意到的是中国生产制造的工业产品出口全世界,但却往往忽视在最终产品走下生产线之前,有多少零部件需要从国际市场采购。

美国对华为芯片的封杀,这一次生动又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这种依赖性的残酷和现实。芯片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包括汽车发动机、数控机床、高端化工原料,甚至我们引以为傲的钢铁工业产品,我们都非常依赖西方国家的进口。

比如在2018年,我们进口了化工产品PX1590万吨,这是制造药物胶囊和服装面料纤维的主要原料,这种化工原料我们的进口依赖度超过60%。服装和制药是我们认为很发达的产业,特别是服装业,我们是第一服装大国,但是我们很少注意到这60%的依赖度。

可能更刺激我们的是,这60%当中,有超过四成来自于韩国。在一个正常的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内,我们从西方国家进口零部件、原材料,然后在国内生产成制成品、消费品,这是一个不错的合作分工,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地发展,逐步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就好了,对这些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的依赖一定会越来越小。

但是,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了,政治因素开始干扰正常的国际市场运行,合理的国际分工被人为打破了,本来互利共赢的市场交易被终止,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你买不到这些零部件、原材料了,这时候中国制造业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要么你自己能国产,要么你就无法再维持原有的生产制造。

我们有市场,我们也有工厂,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材料,一切都白搭了。华为还只是个开端,绝对不是终点,随着中国的复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核心技术封锁只会越来越强,当我们把软肋捏在别人手里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大国。

所以,在关键技术领域,在核心零部件、原材料领域我们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要求在这些领域做到完全的国产化,我们至少要做到我们自己可以造。在西方还能继续跟我们玩市场规则的时候,为了赚取最大化的利润,我们可以继续进口西方国家的零部件、原材料,甚至可以允许让西方供应商占据市场主流,但是我们决不能对西方供应商产生单一的完全的依赖,我们始终要保证有国产货做备选。

我们的第二个短板,是中国企业一定要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据统计,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到GDP的近三分之一,海外市场已经占到了中国制造业企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本来,中国企业凭借着一流的性价比,一流的服务,依靠市场竞争获得了世界市场的认可,这证明了我们的实力,这绝对是好事。但是,还是国际形势的变换,让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非市场因素掺和到了海外市场当中。

我们看到在美国的威胁和挑唆下,很多西方国家无理封杀华为的5G出口,封杀中国的应用软件,甚至不惜违背市场规则撕毁协议,给中国企业多年的巨额的前期市场投入化为乌有。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市场规则已经没用了,凭借产品技术竞争的游戏规则没用了,一句所谓的危害国家安全可以践踏一切市场规则、市场道德。

这还是在一些相对规矩,相对要脸面的西方国家,到了向来不要脸面,做事无下限的印度,那就更过分了,直接封禁已经在印度本土化经营多年的中国互联网软件,撕毁已经签署的商业合同,直接把中国企业从项目中踢出去。

在印度政府对民族主义情绪的无底线煽动下,让前些年非常看好印度市场,在印度投入巨资的中国企业损失惨重,比如二季度,风靡印度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印度销售额出现了10%以上的跌幅。国际市场当然好,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凭借着市场竞争力,我们相信中国制造业当然可以打败对手。

但问题是,你来自中国,一个被美国等有些国家视为对手,甚至威胁的东方大国,你就不得不面对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的非市场风险。不过,好在中国有着一个14亿人口的庞大国内市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在夯实本国市场地位,稳固大后方的同时,再凭借着出色的市场竞争力去乘风破浪开拓海外市场,国内外市场两条腿走路,双头并进,恐怕是未来更合适的发展战略。

当然,说了这么多,要想补齐前面的两个短板,首先要以补齐这第三个短板为前提,这个短板并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而是中国经济亟待加强的短板。那就是,真正地强化我们的内需大循环。无论是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的国内供应,还是中国企业稳固的国内市场大后方,都需要一个强劲有力的国内需求市场,只有庞大的内需市场真正得到激活,14亿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推动中国企业迸发出足够的动力与才智,去完成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