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题记

这篇长文是我在阅读和学习这份由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之后,结合一些相关文件,阅读了一些“应时”的文章之后,所做的“札记”。里面的内容像是读书笔记,摘抄了文件中的一些原始的语句,并在后面跟上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联想、猜测。因为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够,只能是像“拆书帮”一样,简单地“拆解”一下。而那些没有摘录的部分,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我没想到一些关联的东西。主要选择了一些与我们一线教师关联较为紧密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压缩,目的是大家一点关于未来发展的提示,能提前做些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原文】

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

【思考】

指导思想中的关于职业教育办学导向和地位的论述与职教20条中的描述一脉相承。其中依然强调办学导向是“促进就业”,而不是“就业”,只不过这里更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要“促进高水平就业”。

【原文】

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思考】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基础”“短板”分别是指什么。根据后文看应当是指“体制机制”“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重点是“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

(二)主要目标

【原文】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

【思考】

这一段是主要目标的总体阐述,基本可以和前面提到的“基础”“短板”相对应。在这段总论下依次展开的,就是体系、制度、标准、条件和评价五个方面。

【原文】

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渠道,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投入运行

【思考】

在这里,我们熟悉的“高职考”是以“分类考试”的名词出现的,在后续如果关注学生的升学通道,就要关注这个词。从文本上不难看出,高职的招生的“主渠道”应当是分类考试招生。这个表述在后文的具体行动中还会继续出现。

【原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晰

【思考】

“大体相当”继续出现在这份文本中,在后文更加强调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所以,近两年较为热切的要增加普高招生的呼声,在未来不一定能得到响应。这里的职业学校办学定位,要注意与前面提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的要求吻合。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原文】

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思考】

这段文本为我们设计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在“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几个环节作为劳动教育的构成,内容上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我们学校一直在开展的这些工作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加以总结和提炼。此外,各教学部、专业组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设专业备案时也特别注意要把“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原文】

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考】

艺术组的老师们注意这段话,特别强调了艺术教育,而且要“强化实践体验”,所以在未来的艺术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比赛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实践体验”的分量,不要把艺术类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变成纯欣赏的课堂。

【原文】

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

【思考】

专业课教师要特别注意“课程思政”,如果你打算参加教学能力比赛,课程思政能力一定是你要有所展示的重要一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时候,也同样不要忘记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容。稍微具体一点来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不能没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描述;在课程标准中至少在课程目标的陈述中要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

【原文】

到2023年,培育200所左右“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遴选100个左右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100个左右德育特色案例。

【思考】

这是这份文件中第一个定量的指标,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师的努力方向,都可以在这些数字上寻找机会,以我们学校的整体定位和教师的素质,应当在这一些数字中占有一些席位。以前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或专业,现在我们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的机会提供个了各种教师个体。每一个谋求发展的老师都应当提前布局,提前谋划,提前准备,提前酝酿。班主任能力比赛的成绩极有可能成为申报的条件之一。所以,需要大力扶持我们众多的优秀班主任参加,有一定的基数,才会有更大的概率取得好成绩。

【原文】

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

【思考】

如果你是思政课程教师,那么请注意,如果要去参加这一类的教学评比,那么请一定要注意“喜闻乐见”“因地制宜”“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这些词。如果忽略这些,拿个奖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原文】

到2023年,培训10000名左右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遴选100个左右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分级培育遴选1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0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1000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思考】

在德育管理岗位的、从事思政教学的团队和教师个体,以及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在“10000名”“1000个”“10000个”这些数字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二)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原文】

到2023年,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遴选1000所左右优质中职学校和3000个左右优质专业、300所左右优质技工学校和300个左右优质专业。

【思考】

我们学校是一定要在1000个优质中职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个目标也一定会写进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同时根据这个数据的比例,和我们学校实际的专业大类区分,也基本符合优质校:优质专业为1:3的比例。所以,如果学校要跻身1000个优质中职学校的行列,那么我们至少需要有3个专业要跻身3000个优质专业的行列。各专业组,大家都需要努努力呀!

(三)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原文】

支持学校按照相关规则研制具体的学习成果转换办法,按程序受理学分兑换申请,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免修部分课程或模块。

【思考】

这个内容从国家层面考虑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实践的重难点。所以,这里的提法是“支持学校……研制……”。这说明,这个工作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的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学校教务部门可以在名校建设所取得的“学分券”方面探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事业规划中心要提供充分的支持。这项工作也需要一线教师的基层创新,及时总结,形成专业级、学部级直至学校级的转换办法。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在思想、实践上有所突破,则会是未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原文】

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成为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主力军,实现优质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思考】

学校培训部的工作压力又大了,这个内容也肯定是要放进十四五规划中的。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培训部的工作,一起完成“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的指标。后文还会提到这项工作的另一个意义。

【原文】

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

【思考】

1+X证书制度试点还要继续推进,而且是深入推进。这是职教20条里重点工作,是一项具有枢纽作用的工程。我们各个专业在考虑专业发展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将其系统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要主动去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使其真正运转起来。据悉,教研室层面也在各专业会考安排中纳入了1+X证书考试的内容,用以替换原来的一些课程会考(技能抽测)。在这个领域,培训部还要发挥面向企业服务的功能,再推一把1+X证书。这样对完成年培训人次超过在校生人数2倍的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原文】

建好用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升行业举办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

【思考】

虽然这些年,我们在教师的业务发展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优秀、拔尖教师中还缺少一些在相当范围内具有学术话语权的教师。当然,这种话语权的形成,不仅仅是教师个体需要努力,也需要学校层面承担一些教指委、行指委的具体工作来为它们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也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已经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老师,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些尝试,尝试往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方面发展,要多发出自己的声音。

【原文】

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思考】

我们的三个专业群也都在这些方面有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例如大健康专业群、新商科专业群、智能化专业群的校企合作,都在这些领域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深化、拓展、提炼、总结。

【原文】

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思考】

这个事情其实已经通过教育局人事处的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在推进了,虽然入口不是职教处,但是所做的事情是完全匹配的。我们后续可以再进一步依托已经成功立项的物联、药学、财会等访问工程师、访问学者项目持续推进,并进一步在各专业领域上进行拓展,以这些项目为契机往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方向打造。

(五)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原文】

每年春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展以高职学校招生为主的分类考试。

【思考】

这句话里有几个关键词,特别重要,不能忽视。一是“春季”。福建的高职院校招生,也叫单考单招,也是面向中职学生,时间也是在每年的春季,基本上是1月底到2月初考试,三月、四月录取。这个时间点可以供我们在安排高三教学日程时做一些参考。至少面向2021年招生的学生,他们技能考时间和公共基础课考试的时间有可能都集中在1月底到2月或者是3月,而4月或5月录取就结束了。高三复习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反过来看“2.5+0.5”中的实习“0.5学期”,要求形式多样,可以分阶段,可能也是为这一政策做的铺垫。

【原文】

保留高职学校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的渠道,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渠道。

【思考】

这句话是给中职学校的第一个定心丸。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行为进行一些约束。

【原文】

鼓励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学校。

【思考】

这是给中职学校的第二颗定心丸。对中职毕业学生通过分类考试报考高职学校,国家的态度是“鼓励”,而不是“控制”,这个基调非常重要。

【原文】

逐步取消现行的注册入学招生。……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严格执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条件。

【思考】

这一段文字从利好的方面想,取消注册入学是能确保中职招生的生源质量。五年制专业的招生,还有机会进一步扩大。通过技能竞赛等途径取得专业技能成绩的学生继续可以保送面试升入高职院校。

【原文】

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引导不同阶段教育合理分流、协调发展,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文化素质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统一组织。

【思考】

高职考继续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文化课的考试规定了省里统一组织,而技能考试没有规定。但是浙江在上半年的会上说的技能测试改为高职录取的门槛性考试,由各市去组织安排。但“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又要求技能考的分值要超过分类考试总分的50%。如果各市自己去实施技能考,怎么保证总分的可比性,是个很有难度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参与讨论。

(六)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原文】

……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

【思考】

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计划后文出现的一些描述,如“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进行猜测,“不少于××月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很有可能会成为双师型教师成立的必备条件。如果这个猜测成立,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提前去进行一些准备,安排专业课教师利用暑假去完成几个轮次的企业实践。

【原文】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职业学校全面落实国标和省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更高标准。

【思考】

在后续学校的发展中,这一块内容是要下大力气做的事情,不仅仅要让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更高标准。学校内的业务比赛,甚至以后有理论测试的教师业务能力比赛都可能在这方面提出要求。相当于普高在理论考试常常会出现的对课程标准的考核。

【原文】

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办法,省级统筹开展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建立技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抽检等随机性检查制度。

【思考】

可见,“人人技能”“技能抽测”未来5年中会继续保留。大家还要做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的准备。不要到抽查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因为转去升学,而没有这0.5学期的实习报告。

(七)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原文】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实施新一周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思考】

这里再次提到了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事情。可见,这是教育部想大力来实施的事情。教学安排、师资招聘、编制核算上都要有所考虑。要为自己下企业培养思考一下可行的办法了。这个素质提高计划(应该就是“国培”),对老师们来说,也是很好的业务能力提升的机会。

【原文】

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破除“五唯”倾向,将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业绩成果等纳入评价标准。

【思考】

这里特别要注意,企业生产项目实践经历在未来职称的评审,也要纳入评审的标准中了,我们之前在职评文本上已有描述。

【原文】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对承担任务较重的职业学校,在原总量基础上及时核增所需绩效工资总量。

【思考】

培训部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大家多多参与、支持培训部的工作,会让原本固定大小的蛋糕变大。每年的内涵发展考核里也有这一项分数。

【原文】

2023年,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遴选一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6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思考】

这都是对老师们来说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按照此前在高职试点的情况来说,需要有国家教学成果奖来支撑。这些是我们很少具备的。大家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工作中来,初看和一线教师无关,但要用的时候如果拿不出来,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原文】

到2023年,遴选10000种左右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国家、省两级抽查教材的比例合计不低于50%,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全部使用新近更新的教材。

【思考】

如果大家最近要编写教材,一定要注意校企双元合作的概念,而且要是纳入规划教材序列的。否则,编出来的教材可能没人用。

【原文】

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发布程序,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

【思考】

现在除了年度质量报告需要公示之外,我们每一个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公示了。这对我们的教学管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大家似乎都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当成了一件额外的工作。其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一个文稿,而是专业建设的底稿,也是我们安排教学、招聘师资、能力培养、岗位调整的依据。各个专业负责人应当组织起教研组、相关行业企业,对照国家的专业教学标准,做好适合学校实际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专业发展的的一次全面的思考。在与国家标准的对标过程中找到自己在师资能力、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差距,通过未来的3到5年的建设,逐步补足缺口,不断提高,并更进一步编制出基于校本的更高标准。这些工作,也是教师在专业领域内形成学术影响力的不可或缺的经历。务必要重视这项工作。

【原文】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思考】

从数量上来看,实践性教学的总学时量很大,但是从后续给出的“方式”来看,也有很多种途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0.5学期的实习承担起17%的实践性教学学时,需要做好实习的教学管理,尤其是要注重前面提到的“实习报告”。这个0.5学期的实习报告,一定要精心地策划,要有学习的目标、形式、时间、空间、内容、作品、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元素。不能简单地一个空格,就交给学生自己填了。

【原文】

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

【思考】

这两句连在一起,对我们准备教学能力比赛,具有非常强的参考价值。这些年的教学能力比赛,对课时数的要求增加了,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准备了。其实,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来,这种比赛规程的设计出发点在什么地方。它就是要我们老师从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入手,探索不同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所以才是团队参赛的形式,且要求都承担教学任务。

【原文】

遴选1000个左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思考】

课堂革命主要是针对“生源多样化”而言的。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去做“生源多样化”这件事。但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打擦边球。我们在承担的面向贵州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就可以看作是“生源多样化”的一种,而且有“职教扶贫”的这个概念加持,参与这个项目的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3个月的时间,预先筹划,过程积累,结果提炼,为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做好准备。

(八)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

【原文】

联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遴选300所左右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思考】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与这些要求是吻合的,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要努力打造“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原文】

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

【思考】

学校依托超星平台建设的课程,在未来的5年中将会逐步发挥出作用来,但我们也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迭代更新,在“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上做出一些探索。

【原文】

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5000门左右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

【思考】

这个是各个相关教研组(不光是专业组,还包括公共基础课的教研组)都可以有所探索和努力的点。因为总量比较大,依托我们前期的技术准备和资源准备,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的口碑,在其中谋求一点位置,还是有希望的。可以通过2、3年的努力,在市级、省级闯出一些名堂来,尤其是要用好我们的名专业、名师、专业首席、骨干教师等的资源,投入一定的人、财、物,把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必备的组成部分。

(九)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

【原文】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思考】

境外研修访学是有价值的,可以拓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视野,对专业的认知会上一个台阶,对教材、教法的改革会是一个促进,对参与研修访学的教师来说,既是一次业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学术人脉、提高学术地位的重要机会。应当积极谋划,创造条件,让教学一线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有机会走出去。

以上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可以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探寻机遇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来源丨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刚哥帮EDU

作者丨王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