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要:

上一篇讲解了第三条路的总体观点,即汉服体系研究第三条道路的五大基本观点:

1. 华夏根系长青,主干相对稳定

2. 立足今日之需,重构现代属性

3. 去除身份等级,弘扬时代精神

4. 提取历代共性,淡化一时个性

5. 平视西方体系,兼具返本开新

今天继续谈体系建构。首先谈古代汉服体系的发展史,不等于中国古代服饰史,这两者是不等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史”和“汉服学”在理论基础上就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不要觉得中国古代服饰史在说以前的衣服怎么怎么样,所以讲的就是汉服内容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也不要觉得好像有人在研究古代的衣服如何如何,就默认他/她在研究汉服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中国古代服饰史与“汉服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的区别就好像是“海马”与“河马”的区别,虽然大家看起来都是在说服饰,但是从理论的根本上就是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目的和标准更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请大家千万不要再弄混了。

那么“汉服学”的理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来明确古代汉服的概念,它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服饰文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比较粗略的划分:古代汉服体系有四大基本形制,一开始就有的衣裳制和衣裤制,然后就想树苗长大一样,到了一定阶段,分出更多枝丫,长出了新的深衣制;随着时间发展,在原有基本形制都在延续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新的形制通裁制。

并不是说,一个朝代就换一种,代代都另起炉灶,而是不断叠加、延续和成长的体系。“中国古代服饰史”传递给人们的观念是:中国古代服饰代代不同,每一个朝代都是一棵崭新的、全新的树木;而“汉服学”揭示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代代传承与时俱进,在繁复的变化中有着稳定的同一性,是同一棵树。

这里的相同,是指每个时期,服饰文化的根基都是稳定的,是基于华夏文明而来,设计制作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不同,是指具体的风格和流行时尚,各具特色。

举一个例子,春天来了,大树开满了繁花,这个时节,大树的样子看起来很艳丽;冬天来了,树叶都掉光了,这个时节,大树看起来光秃秃的,积满了积雪。那么,我们可以说,春天的树和冬天的树不是同一个东西吗?

同样道理,先秦两汉、隋唐宋明,不管它们看起来有多么光离古怪、千奇百怪,它们都是时代的特色,从底层来看,都属于古代汉服体系,是属于同一类服饰文化。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古代具体形象,都是这个博大精深服饰文化体系的某一个具体层面的表现形式,是大树的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棵果实;是大树在春风里的摇曳,是夏夜里的婆娑,是秋雨氤氲中的情态,也是冬雪下的静谧。

我们谈论的是这棵树,它开的花,长的叶,结的果,都是为了谈这棵树,而不能颠倒为“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棵果实”成为我们谈论的对象。不管它有多少斑斓多彩、复杂至极的个性表现,我们都不能用部分取代整体、具象取代抽象、某某朝代去取代整个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体系的影响力和范围来衡量,整体的趋势是跌宕起伏,有着“衣冠南渡”的收缩期,也有远播海外的扩散期。这说明服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也有着复杂的历史进程和阶段。

当我们理解到了汉服,尤其是古代汉服是一个整体的事物时,我们也就能清楚地明白这样的道理:

只有自己体系存在,才谈得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己都不存在了,拿什么去“容纳”别人呢?

只有自己体系生机勃勃、健康壮大时,才能主动、愉快、深刻地吸收消化别人的文化;

只有自己体系足够强大,才能与别人的体系平等对话、交流。

1、战国主流仍然是衣冠体系,赵武灵王只是在军事领域去掉下裳,露出里面的裤子,方便骑射,反映了车战向骑兵的军事转变。

2、隋唐延续华夏衣冠体系同时,又因其文化上的强大自信和多边文化交流,故在部分常服上吸收了一部分胡服特色风格和要素,是当时的流行时尚。

3、明代以唐宋衣冠为底本进行建构,吸收了部分历史遗留的蒙元服饰元素。

4、清代推翻了原有的汉服体系,与前面的情况都不一样。

怎么理解现代汉服在今天的作用和功能?

有人造谣说“提倡汉服就是要取代西装”,还有人忧心忡忡汉服不方便,怎么能够全民推广?那么请问大家日常生活中自如切换多种语言和沟通方式,为什么就没有人觉得奇怪和不方便?这是因为大家都形成了惯例: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东西,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功能。

尽管现在消费主义把汉服矮化为“三坑服饰”“小众爱好”,尽管娱乐主义消解汉服的文化内涵,剩下一层徒有虚表的布匹,但是我们依然要秉持初心,把握住汉服复兴的崇高理想。

这些是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粗略概举,并非涵盖所有,大家都可以尽情发挥能动性,将服饰文化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就像海盐入水一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并非一件令人大惊小怪的特别事。

除了这些风格之外,还有其它无数种风格。

但是依然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上、媒体上、社会上绵绵不绝的批评声和嘲讽声。这是因为实践者在实践的时候,忘记了服饰风格的调和和转变。

同样的一种款式,设计风格可以大相径庭,完全展现出不同的样貌。

为什么会有“穿越”“复古”的批评?这是因为整体造型偏复原风、古典风;

为什么会有“拍戏”“群演”的声音?这是因为很多人造型偏摄影风、艺术风;

为什么会被人误认为“COS”?就是因为很多造型偏游戏风、仙侠风。

这些风格本身没有问题,是现代社会正常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因为摄影、拍照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是如果频繁地用在日常生活中,则会显得突兀,不和谐。

如果把汉服体系的应用比作金字塔,目前对它的利用仅仅还在底层,最肤浅的层面,也是最容易被人矮化和忽略的层面,这也是目前漫天刺绣,浮夸造型的社会背景。但是相信随着社会发展,随着服饰文化的不断实践,将会逐渐上升到上面的层级。

现代汉服是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一种文化,因此不仅仅是谈在今天的实用和应用,还应该站在今天向未来眺望,展望它在未来的实用和应用前景。

比如3D打印技术,使用新的材料制作,让服饰耐脏、耐磨,不易褶皱,不易褪色等。甚至还有变形、变色的功能,买一套就等于买了很多套服饰,充分体现人们的穿着个性。

还有比如在服饰中植入芯片,穿上后可以监控人体的健康数据。

甚至还有纳米材料、控温技术等科技应用,让人们穿着更加舒适、更加美观,不再担心保暖的问题。

除了这些,我们不妨再展开想象力,大开脑洞、展开畅想、眺望未来。众所周知,今天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5G时代到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网时代。汉服作为一种服饰,天然地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有着想象的空间。在柔性屏取得跨时代突破之后,非常容易想象有着宽大长袖的汉服,会成为柔性屏可穿戴设备的优良载体:可发挥想象的设计空间更大。

人们届时不是用手机,也不是用腕表,而是轻轻抚摸、震动自己的衣袖,清晰流畅的可视通话界面便通过垂下的袖子反映出来,极其方便,也极其私密。

除了可穿戴设备之外,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发展的未来,凭什么就一定是紧身冷淡外星人模样?在材料和通讯突破的未来,凭什么可穿戴设备就一定是眼镜和腕表?在后工业社会,每个人都在云端“诗意地栖居”,凭什么用紧窄塑身来定义“现代化”?可见,我们的服饰文化有着无限可能。既然一种服饰文化有着无限的可能,为什么今天就要对其冷嘲热讽、大加贬低呢?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到来的时候,现代汉服不需要去抱着“手工”“单传”“田野”“乡村”“古董”等等标签,而是大胆地拥抱中国制造、拥抱工业4.0。

别忘了汉服的最深邃的文化内涵,本身就体现着中国古老的智慧:天人合一。古人传说人文始祖是“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我们是通过衣裳来链接万物,其实暗含着“道法自然”的哲理。

别忘了,汉服从一开始就是与中华民族古老的天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根基就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期待着我们的民族传统,在未来有广阔的前景;期待着我们的民族服饰,在未来更加熠熠生辉。

下一篇推文PPT继续讲体系的建构,敬请期待。

(注:以上内容转自:现代汉服,图文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原作者及主办单位所有,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为方便了解、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汉服微资讯 | 带您了解更多汉服资讯)

你若喜欢,点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