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历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人们将之总结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对于这套说法,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汉赋,是盛行于汉代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内容多为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后世往往将之视为汉代文学的代表。

同样,唐代被人们称为诗的时代,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杂剧和散曲鼎盛于元,而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是从文学的角度看。如果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看,历代思想学术的主流和标志,都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小伙伴们平时恐怕很少注意到。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梳理一下——

汉代经学:

汉代学术的主流,是经学。两汉,也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

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经学由此诞生。

两汉经学又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经过长期争辩,逐渐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初步实现了统一。

在汉代,“以经义决狱”是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汉代经学繁盛的一大标志。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及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把经学思想深深植入了普通民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玄学:

汉末经学衰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兴起了。这就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三本经典,谓之“三玄”。

玄学家们常常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进行学术社交活动。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又可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个时期。

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竹林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则以向秀、郭象为代表。

东晋为清谈的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并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隋唐佛学:

隋唐两朝是中国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较而言,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佛学。

佛学于两汉之交开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是传入及初盛时期,而隋唐则是佛学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之作层出不穷,高僧、佛学大师不断涌现,教派林立,使学者、文士对佛学趋之若鹜。

其中,由充分吸收中国本土学术而发展起来的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学术思想的特点是重视现实人生和个体心性,重视直觉思维而修行方法简便,因而流传甚广。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宋儒则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故有此称。

其虽为儒学,但借鉴了佛、道两家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产物,也是儒学自先秦以来发展至成熟的果实,形成了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理学家包括我们熟知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张栻、陆九渊及王阳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朴学:

清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故其学被称为“朴学”。

也有观点认为,清代实施思想禁锢,大兴文字狱,众多学者只能钻入故纸堆中,埋头整理、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于是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学术的主流。

其鼎盛时期为乾隆、嘉庆两朝,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

学者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也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

尤其是清代朴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学术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