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等到了天亮,为保家卫国,又奔赴烽烟突起的战场。他们是英雄儿女。

有些人,于异国的土地永远长眠,一辈子再也无法相见。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毫不犹豫地背起战囊;他们忍受冰天雪地的彻骨寒冷;他们不惧战机轰炸的军力悬殊。

他们双手紧握爆破筒;他们怒目喷火堵枪眼;他们舍生忘死保和平。

他们心中憋着一口气,不能输掉这场仗;他们对战绩引以为傲,永生相记;他们身体残留无法再取出的弹片。

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的胜利,不能忘却的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之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听他们回忆永不相忘的战斗经历、永不后悔的卫国之情、永视珍宝的荣誉之书。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俞任飞/文 郑阳 吴鑫/视频

布置简陋的房间里,一个圆脸的年轻人面色如铁,鲜血伴随着痛苦的哀叫汩汩而出,染得身下的床单一片血污,几个医护人员束手无策……金志建脑海中,不断浮现父亲的最后一刻。

69岁的金华人金志建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只是64年前,父亲的战友聊起过他的生前。这一幕,鲜活得就像是他亲眼所见。

1951年,金汝连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彼时金志建尚在娘胎。2018年起,他循着父亲当年的去路,5次入朝寻亲。

小时候,他对父亲只有“英雄”的模糊概念;如今,他渴望能带父亲魂归故里。

从奶奶到自己的心愿

从有记忆起,金志建就一直找寻父亲的下落。

童年,见到别家孩子骑在父亲肩上,金志建总爱问自己的奶奶:“爸爸去哪了?”除了得知父亲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奶奶也讲不出更多答案。

金汝连是家里的独子。村里老人还记得,作为民兵连长,热血的金汝连几次主动报名,最终应征入伍。1952年,金汝连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1师543团开拔,出国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之后,金汝连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随噩耗一同寄到的,还有一只木盒——里面装着一张照片,一本烈士证,还有一枚奖章,这是父亲留给金志建的遗物。一寸见方的黑白相片上,金志建头一回见着父亲,圆圆的脸,抿着嘴巴,戴着军帽。

5岁那年,金志建家里迎来了父亲生前的战友。“那时我才知道,父亲是部队的炮兵班长,牺牲在1953年夏季战役的最后几场战斗里。”

1953年5月,为了尽快促成停战谈判,志愿军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役。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仅攻占883.7高地,金汝连所在的543团就伤亡严重,7连两个加强排经过连续冲击,最后只剩7人。

金志建不知道父亲的最后一仗在哪里打,只晓得他被敌军炮火击中,腿部重伤,不治身亡。临终前他委托战友,在战争结束后帮着照顾好家人。

那以后,金志建常常看到奶奶偷偷捧着父亲的烈士证,一边念叨,一边流泪。过去,奶奶也会偶尔抱怨,父亲这一去未曾留下半点音信;没懂事前,金志建也有过相同感受,觉得父亲抛妻弃子,让自己从小没了父爱。长大后,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他开始理解了,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

工作后,金志建多次打过申请,想去朝鲜寻亲,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成行。

1988年,病重的奶奶把他叫到床前嘱咐:“有机会,你一定要去朝鲜找到父亲的坟墓,带他回家。”奶奶的心愿,重重地交到了金志建手里。“找回”父亲成了他后半生的唯一心结。

带着香花锡纸去朝鲜

2013年,金志建退休,他再次谋划,去朝鲜的寻亲之旅。

一年后,他跟着旅行团第一次去了朝鲜。“路上我就看到好多烈士陵园,但旅行团管理严格,一路也不让自由活动。”6天时间,他多次提出过要求,但只能在车上目送一座座烈士墓。有一种强烈预感,他觉得父亲就在其中。

2017年,金志建辗转结识了四川籍志愿军家属康明。经他介绍,金志建加入“志愿者烈士后代群”,400多位群友大多年逾七十,都憋着一口气,想在朝鲜找到自己的亲人。

金志建查过档案,薄薄的一张纸上,记着他父亲最后的牺牲地点:现今位于“三八线”东端的江原道杨口郡。但因各种原因,该地区的烈士陵园一直未对外开放。他的愿望落了空。

转念一想,金志建还是报上了2018年3月出发的寻亲团。“我父亲的战友当年说过,父亲是撤离到了到后方,才因病重不治。

对于寻找父亲,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种可能性,“志愿军战士都是我的亲人,那里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我应该去看看他们。”

来自全国三十多人的寻亲团在丹东集合,坐上开往平壤的大巴。有那么一瞬间,金志建觉得自己和父亲有了心灵上的联结。

去各地陵园的路不好走,一到下雨,车子只能在泥地艰难挪动。每天上午9点动身,少说也要下午4点才返程,除了中午吃些干粮,稍作休息,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了陵园里。

绝大部分陵园野草蔓芜,成千上百个合葬墓由山脚绵延而上。金志建眼见一位比他还大不少的老人就地扑倒在一座墓前,嚎啕声断断续续,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每一个合葬墓前,都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少则几十人,多则刻着上千名志愿军士兵的名字。清扫,祭拜,比对,拍照,再详细核实,这是每一个寻亲者的流程。

除了换洗的内衣裤,金志建没有在行李里多塞一件东西。硕大的行李箱里,都装进了香花和锡纸。

“能多祭拜一位,就多祭拜一位。”这里葬着的志愿军战士牺牲时多数还很年轻,甚至没能留下子女。金志建说,寻亲团想让这些永远没能回家的先辈,感受到来自故土的温暖,为此有亲属甚至背来了家乡的苹果,“一袋几十斤,看着都沉。”

每祭拜过一个坟包,金志建也会悄悄说上一句,“如果见到我爸,记得和他说一声,就说他儿子来看他了。”这是他唯一的私念。

希望下一趟能找回父亲

从2018年起,金志建陆续4次前往朝鲜。每一次发起报名,他总是赶着去登记。在近十座陵园、上万座墓堆前,他曾仔细寻觅过父亲的名字。

2019年10月,寻亲团第四次动身,同行中有位年纪相仿的青岛大伯。他是首次参团,在行程的第二所陵园里,就找到了自己的大伯。牺牲的大伯没有子女,寻亲是家里长辈传了两代的愿望。金志建看着团友虔诚地捧起墓上的一抔泥土,装进包裹里,准备带回国内,他说不出话来。

团里的成员,既是寻亲者,也是志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一回的朝鲜寻亲之行时,在平壤城东的江东郡烈士园里,金志建意外发现了三位金华籍的志愿军烈士墓。“比对完烈士碑上的名字,回到酒店,再从中华英烈网里查找详细信息。”最终,金志建确定了三位来自兰溪、罗埠和义乌的烈士——章明仂、郑正春、黄茂和。

回国之后,金志建往这三个地方跑了好几趟。其他两位老人的后辈没有下落,只有在金华市罗埠镇里,他找到了郑正春的弟弟。70岁的老人得知消息,激动地握着金志建的手,喊着要和他一起去朝鲜扫墓。

因为疫情,原定今年年后出发的寻亲团未能成行。金志建和群友商量着,明年一定要出发。“前几天我收到消息,过去未开放的陵园,今年之后通过申请,也能参观了。”他希冀着,下一趟能找回自己的父亲。

金志建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但他下过决心,即便自己未能实现,这份未竟的事业,也要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