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留下不少有名的古诗词中都是有关战争的,其中有一个地方总是频频出现,这个地方就是楼兰。王昌龄的《从军行》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塞下曲》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那么楼兰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中国跟他又到底有什么仇恨,一定要斩楼兰呢?

在文献记载中,楼兰是汉朝时期就存在的西域小国,《史记》与《汉书》都用“城廓之国”描绘它的渺小。它向东连通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所以古丝绸之路走到楼兰就分为了南、北两道,以此链接更多的西域国家,可以说楼兰古国就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城镇,这种规模的小国在西域还有很多,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都记载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整个西域有个统称叫“西域三十六国”,也就是今天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寻访这三十六国中的大月氏国,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虽然这个计划没能成功,但张骞的西行对于西域国家与中土的沟通打开了通道。当时汉武帝得知西域的繁华之后,也有意将“三十六国”收入囊中,但匈奴人的势力范围不仅在汉朝的北边,而且也在西域三十六国的北边,所以整个西域小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墙头草的角色,徘徊于两大势力之间,楼兰当然也不例外。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也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大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大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管辖。由于水资源枯竭,约公元422年以后,楼兰南迁先后并吞了小宛,精绝,且没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公元448年遭北魏大将万度归灭国。

提到匈奴就要从汉朝说起,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总是冲突不断,楼兰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正好处于汉朝和匈奴之间,东西方两大文明在这个地方都已经影响衰减了。楼兰就在两国之间态度摇摆不定,也就是所谓的墙头草,想要汉朝和匈奴一手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兰国很小,这么小的势力不依附大国肯定活不下去,但是楼兰国很作死,不仅在汉朝和匈奴之间两面三刀,而且经常干些为人不齿的事情。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当道要冲,不论是中原或是匈奴人,出使外国跨国经商都从这过,楼兰就总是偷袭人家发笔小财,当然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最终他们落得灭国的下场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而中国自古以来最被人看不起的就是楼兰的那种反复无常的小人行为,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所以古诗文里都拿楼兰当反面典型,不是真的打楼兰,只是拿楼兰当个反面教材的代表。

愚蠢的楼兰国王觉得有匈奴人撑腰,就开始截留杀害汉朝的使者,袭击汉朝军队。当时汉武帝已经去世,汉昭帝即位,有个叫傅介子的外交官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出使楼兰问罪。随后傅介子出使楼兰,并给当时的国王带了赏赐,开始楼兰国王表示不相信,结果为首的汉使说道,这是汉朝赏赐给西域诸国的黄金锦绣,你们不要我就给别的国家了。

此时贪心的楼兰国王听闻,屁颠屁颠的跑去和汉使会面,结果饭吃到一半,傅介子说要和国王单独面谈,结果没说几句就拿刀捅死了国王,还理直气壮的说道,因为国王得罪了汉朝,天子派遣我杀了他,汉军马上就到了,你们敢乱动就灭你们国家,于是所有人都怂了,哪怕国王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杀,哪怕很耻辱,也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随后傅介子割下了国王的头,带回长安,挂到了未央宫的城楼上示众,并且立了一个新的亲汉国王把楼兰改名叫。

鄯善

而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时路过了楼兰故地,在他的记录中,当时的楼兰已荒无人烟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出兵灭掉,另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将该国视作了汉地的郡县,也标志着楼兰的彻底灭亡。

鄯善

古代文人对于楼兰的“情有独钟”并不是对楼兰古国的痛恨,历史上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并没有引起文人墨客的垂爱。之所以楼兰常被文人“剑指”,就是因为它曾经见证过汉匈之间的博弈,这是每当汉族政权遇到游牧民族外侵时,都会拿出来打气的资本。又因为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征着汉族政权向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所以也更容易成为文人寄托壮志的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诗词中频繁出现楼兰,还有个比较有趣的原因,那就是楼兰本身这个词比较好听,很有诗意,是想如果将诗词中不破楼兰终不还,改成不破月氏终不还,听起来就没有什么意境了。所以诗人更喜欢用破楼兰,斩楼兰来表达自己的诗情豪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