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3【“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yíng)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略解】佛继续说:“获无生法忍时,持心灵明泂彻,纯是智慧,还没有与真如法流水接,故称干慧地。”

【详解】

“阿难!这个发菩提心愿求圣位的善男子,(因为开悟无生法忍,故而)能导致分段生死的欲爱之水已干枯,其内六根不再偶合外六尘,心境绝待,现前残质(即为最后身)不会再流转六道而续生(断分段生死),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应念化为无上知觉)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智是当下明了的智,慧是宿世以来的慧),此智慧之性是明了周圆的,莹照十方世界。(此时的境界因为还有四十二品无明未破)所以干有其慧,故名为干慧地。”

【注释】

“欲爱干枯、根境不偶”:欲爱之流已干枯,六根不再与六尘为偶,表示欲界的思惑已除,不会再在欲界六道中轮回流转了。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现前残质,即当前此身即为最后身,不再受轮转。

“执心虚明”:执心,执着心,指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还有一种说法是,时时刻刻把心住在空、明上面。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只有把人法二执都空了,才能把心住在空、明上,才能使因地心与果地觉不异。

“纯是智慧”: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智是当下明了的明智,慧是宿世以来形成的宿慧。智可以认为是当下的一种直觉,能明白一切事相;慧则可以认为是无始以来形成的判断力,了解一切事理。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蓥,亦作“莹”,琢磨使光滑明亮。

“干有其慧,名干慧地”:《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此因地心虽与果地觉不异,但是没经过55位菩提路修证,还有四十二品无明未破,还没有与果地的如来法流水接,所以干有其慧,称为干慧地。

【若水中观】

流,可以从凡夫角度和如来角度来分别说明。

从感为凡夫的角度来看,按《成实论》来说,流有四种:

一是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意根对于法尘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

二是欲流,欲即欲界思惑也,五根贪爱五尘(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故名为思惑,即贪嗔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

三是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指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是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按如来法流来说,即指正法相续不绝,如水之流,下文“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如此对照来看,就容易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14【“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略解】佛说:“十信位包括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住、护法心住、回向心住、戒心住、愿心住”。

【详解】

“(此善男子)欲爱习气初步干枯,尚有四十二品无明未破,未能亲见法身真理,还没有与果地的如来法流水接(故称干慧);

“(此善男子)即以此干慧心为基础,以中道妙智观中道实相,返闻入流自性法海,圆通妙性就会像莲花一样慢慢一层一层圈敷放开显出来,开显出来的圆通妙心再进一步增进,重新显发更进一步的真妙真圆,一直到妙性莲花完全开放为止。此时对于达成自己的佛性就会形成常住不退的胜妙信心,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都灭尽无余,只剩下纯真的中道智慧彰显,信心坚固,故名信心住。

“(接上信心住,此善男子)中道纯真之信决定明了,一切圆通妙性开敷显发,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不能为碍;不仅如此,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以及一切习气,都出现在当前的妙心之中,此善男子都能忆念,得无遗忘,得宿命通,此名念心住。

“(接前信心住,此善男子)已得妙圆纯真之信心后,中道的真精观智发动,销融化解无始以来的习气,融通为一精明智体,时时都以此真精妙明之如如智体,进一步趣向真如清净理体,此为精进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由于进趣真如清净之体)心精现前,习气等都化为无上知觉,当下一切显现都是纯净的智慧,此名慧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执持此智慧光明之心,使其得以周遍法界却又寂灭湛然,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凝不动,此名定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寂妙常凝之定功渐深而开发慧光,光明慧性渐渐深入定力也会越深,这样互相促进,只进不退,故名不退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有进无退的智慧光明心安然前进,得以保持不会失去定心,就会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接通相交,与诸佛如来心精通吻,能内护心法,外护佛法,故名护法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妙觉明心保持不失,能以此妙慧力,回十方诸佛之慈光,向自己心佛中安住,自己的心佛之光也可以回向十方诸佛,就像两面镜子,互相对照光明,其中的妙光影,就会重重互相涉入,这就叫回向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自佛心光和他佛慈光紧密互相回照,就可获得常凝不动无上妙净的法身,此心即可安住无作无为,念念都不会遗漏忘失而落于有为法,(所以不可能受染而破心戒),故名为戒心住。

“(接上,此善男子)安住无上心戒而得大自在,就能游化十方世界,能随愿去所想去的国土,故名愿心住。”

【注释】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大乘之妄惑,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如果修行人既伏住了现行,又断掉了种子,往往仍然会有习气,故而习气最细。法流,法身之流,指正法要续不绝,如水流。接,衔接。此善男子现在的境界只是欲习初干,尚未破四十二品无明,故自己法身尚不健全,没有与如来法流水接。四十二品无明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各断一品之无明(天台宗圆教的说法)。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此心,指上一段的干慧地。第一个中是中道智;第二个中是中道理。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称为中中。流入,流入本元心地;流入一词表自然,无功用行之义。中道之义,详见本段【若水中观】部分。

“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圆通妙性就会像莲花一样慢慢一层一层圈敷放开显出来,开显出来的圆通妙心再进一步增进,重新显发更进一步的真妙真圆,一直到妙性莲花完全开放为止。干慧心与如来法流水接,这样慢慢修行就会使心趋于圆妙,但是螺旋型上升的,一步步增进,就像莲花一层层展开一样。

“妙信常住”:圆通妙心渐渐增长的过程中,信心也会随之增长,像莲花全面开放后,对于圆通妙心的体证就会使信心常住即不退。

“中道纯真”:大乘中道就是要离一切名言概念的分别,而去契合本来不二的真实理体。离一切妄想,中道纯真理体才会显现。

“真精发化”:真精之体显发妙用,化解习气。

“寂妙常凝”:凝,有不动义,经上没有说凝固,说明此凝的状态是一种活的,并非固死的,是能起妙用的,此处宜意会之。

“明性深入”:以定力增进,明性亦更深入。

“唯进无退”:由于定慧等持,定和慧同步深入,能令心惟有向上增进,而无退堕。

“心进安然”:进,精进。安然,安而行之,指一种无功用行的状态。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气分,指法身之气分。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交接。

“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自佛心光与他佛慈光互相回照,就像两面对着安立的镜子一样,光光互照,光影重重。也指本觉和始觉互相融合,但是还没有完全融为一体,没有达到究竟觉的状态。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凝,同前面的“寂妙常凝”的凝。指能获得如来常凝定不动之无上妙净法身。

“安住无为”:此处安,同于前面“心进安然”的安,无功用行,无作无为。戒体是无作戒体,安住之上,不会漏在有为法上,故而心不会受染而破心戒。

“所去随愿”:游化十方世界,均可以随愿而达,随念示现。

【若水中观】

一、信心是指信受所闻所解的佛法而无疑心,也就是远离怀疑的清净心。

信心是入道之初步,按37道品,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

信心就像手一样,如果知解了佛法而无信心者,就像无手之人入于宝山,却无一物可取。

信心也是菩萨行之始源,“信为道源功德母”,而将其置于菩萨位之首。

大乘经典主要概括信仰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之理为信心。

净土法门的信心则指信仰弥陀愿力之心。

二、中道即是远离二边,处于中道,中亦不可得,假名而立。

远离两边的中道,天台宗叫但中;

一中一切中,中也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勉强立一个名字就叫中,天台宗叫圆中。

佛陀依据缘起法则,批判一般人和外道的错误见解,如有无、断常、一异、自他等。

外道有六十二见,由禅定中的体验而得。

外道由禅定引发的宿命通,归纳世界有五类十八种见:遍常论四种、半常半无常论四种、有边无边论四种、不死矫乱论四种、无因论二种。

外道又推测未来形成五类四十四种见:有相论十六种、无相论八种、非有相非无相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涅槃论五种。

这六十二种大体上落入有或无、断或常、一或异、自作或他作这四大类边见。

有或无。

有见就是认为世界和众生是实有,或者认为其基本元素地、水、火、风是实有,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某种物质元素或某种精神实体;

无见,就是认为世界和众生的本原是虚无,或认为世界和众生本无而今有,没有原因。

有见违背万物皆由因缘而生缘起法则,无见违背前因后果的缘起法则。

断或常。

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一灭永灭,没有来世,此为断灭见;

常见认为我与世界常住,或认为我有常住不灭的自我、灵魂,世界有常住不变的实体。

或者认为有造物主,造物主是常,我等众生是无常。

断见违背了因果相续的缘起法则,常见违背了因缘生无主宰的缘起法则。

一或异。

外道于有见中再计一或异,又分四种情况:

一是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执有法,指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执有等性,指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其体定一者,指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

二是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指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三是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指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四是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指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这四种情况在逻辑上已经很全面了,没有办法在语言文字相上再进一步了,但是佛教导我们还要“离四句,绝百非”,因为语言和逻辑都是有局限性的。

关于离四句,前面的有或无、断和常这些对待法,都可以像一和异一样,分解为四句。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五十所举,说法者若不了知真如之理,则会产生如下四谤,即:

(一)增益谤,谓不知真如之理乃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说真如为定有者,是为增益谤。

(二)损减谤,谓不知真如之理乃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说真如为定无者,是为损减谤。

(三)相违谤,谓不知真如之理乃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说真如为亦有亦无,二边共执者,是为相违谤。

(四)戏论谤,谓不知真如之理乃具有、无之德,而说真如为非有非无,二边不定者,是为戏论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作或他作。

自作是宿命论,认为人今生的命运全是由自己前世造业所决定的,这种观点违背了因果相续无间断、念念皆有新因感新果的缘起法则。

他作是认为人的命运由他力决定,比如神、上帝、星座、生辰八字等,这显然也违背因缘生的缘起法则。

在本经第十卷中,针对外道的62见,佛开示行阴区宇时,分别于P436-P445段经文中对十种禅那狂解进行了破斥,如二无因论、四圆常论、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十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八种死后无相心颠倒论、八种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七种死后断灭心颠倒论、五现涅槃心颠倒论。到时再详细讨论。

三、此十信位中,按37道品(参见佛学名词No.40-No.45)来说,分为五根五力,前五分别是信、念、进、慧、定五根,后五分别是进力、定力、慧力、信力、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