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09【“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略解】佛说:“阿难,你现在修证佛定,按三步走,一是修习,除其助因;二是真修,刳其正性;三是增进,违其现业。”

【详解】

“阿难!这些因世界颠倒和众生颠倒形成的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众生又各具十二种颠倒,就像捏自己的眼睛一样,出现杂乱狂花。心起颠倒想,就会导致本来微妙圆满真正清净光明之心,出现种种像捏眼睛导致的虚妄乱想。你现今修证佛定,针对颠倒的根本原因以及纷乱妄想的根源,要先建立三种修行渐次,才能除灭之。就像在本来清净的容器中,先要除去所贮存之毒蜜,然后以开水夹杂香灰,洗涤其器,然后再贮存甘露。那么什么叫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注释】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如前文“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每一类众生当下受报的时候,同时隐藏着其他十一类众生的果报,这一期报终后,隐藏的果报就显现出来一种,如此十二类循环受报完毕,为一周期。所以每一类众生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这些颠倒其类虽多,但却只如捏目所生之空华一般。目,为清净目,或清明眼,喻真如本性。捏,喻无端、以无明力而一念妄动。乱华,喻十二类生。谓以一念妄动,捏本性清净之目,而有十二类生之乱华发生。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如上句无故“捏目”,乱花发生,那么心起颠倒,则本来妙圆真净之清明本心,也会具足发生种种虚妄乱想。

“于是本因元所乱想”:此句有“本”、“元”,指是根本原因、根元理由。这里“于是本因”指根本无明,“元所乱想”指枝末无明。

“立三渐次,方得除灭”:三种渐次,后文佛会详细开示。接上一句,即要除灭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按三渐次修行就可以。

“净器、毒蜜、汤水、灰香、甘露”:这些都是喻。我们凡夫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性,但因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就像一个净器里面装了有毒之蜜,被染污了。现在我们要恢复清净之器,就首先要倒出毒蜜,再用开水和能消毒的香类混合起来洗涮,洗干净了才能再去盛装甘露,成为能利益众生的法器。净器,象征真如佛性。毒蜜,象征无始以来的习气业力种子以及现在正在造的业。用汤水、灰香洗涤其器,自然是指通过勤修戒定慧断除习气业力种子的过程。后贮甘露,就是指恢复清净心后,不再造业,保任菩提心,也即下文“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也就是从十信修到妙觉的正修行路,直到成佛为止。这段话就是佛教修行的纲领。

“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助因,就是不是主因,但是能引发主因的因,也可以说是缘。正性,淫杀盗妄,要挖空心思,去除这些性罪。违其现业,要注意当下造的业,如果以根奔尘,会离圣道越来越远;如果返闻闻自性,脱尘内伏,那么就会使情爱干枯,会离圣道越来越近。这三种渐次中,前两种属戒,为助行;后一种属定慧,为正行。这三种渐次,也是佛应众生根机而方便安立,以及后面所说五十五位菩提路,也是如此。对于上根利智的人,正如本经P155段所说“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若水中观】

本经文本结构巧妙,环环相扣,总体顺序还是按信、解、行、证来分,但是信中也包含了解、行、证,解中也包含了信、行、证的内容,行、证也是如此,不可绝对割裂。每一部分经文只是侧重点不同。

比如此段作为第八卷开始,到第九卷、第十卷,侧重在真正的修证。如果作个大分类,前面七卷都是作准备的,最后三卷才是真正修证的。

这最后三卷佛先开示三渐次、干慧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的具体表现,这是证圣的阶梯。

然后为了防止修行人淹没在六趣之中,佛又详细开示六道凡夫之境界,细说七趣。

最后佛又担心有志于证圣道的修行人在途中受魔障所害,或者得少为足、中止化城,佛又详细开示五十阴魔,令修行人不至于半途而废。

P310【“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略解】佛说:“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就是除其助因,不食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因为这些菜生吃能助长嗔恚心,熟吃能助长淫心。”

【详解】

“什么是第一‘除其助因’?阿难!如前述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光靠自身便能保全性命,必须要依靠四种食——段食(欲界人道、天道、修罗道、与畜生道进食方式)、触食(鬼神道进食方式)、思食(禅天道进食方式)、识食(无色界天进食方式)中的某一种才能住世不坏。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食为命根之所系,要拣择甘与毒)。阿难!一切众生以食甘美有营养食物才得生存,如果食用有毒物就会令人死去,那么这些众生求三摩地、修养法身慧命的人,就应当断世间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因为这五种辛菜,熟食助长淫欲心,生吃助长嗔恚心(淫、怒都能断法身慧命)。而且这些食辛之人,纵然能宣说十二部经,但十方天仙,嫌其臭秽,都会远离他;反而那些饿鬼等众生,在他吃完辛菜后,暗中舐其唇吻,触食其气,所以彼人常与鬼相伴,福德自然日渐减少,不会再增长了。

“另外,这些食辛之人,虽然发心修三摩地,但是一切菩萨、天仙及十方善神,都不愿来守护他(因其臭秽);反而那些大力魔王(乘着没有善神守护)得到了摄受他的机会,就现作佛身,来为他说法。而所说之法,皆是在非议、诋毁如来禁戒(目的是让食辛之人生起破戒犯戒之心),同时赞叹淫、怒、痴为大乘无上道(比如说染净不二,犯而无犯,无有开遮持犯,本无一法可得,都无分别、执着,最极清净等;说淫怒痴之行,就是戒定慧,无二无别,言此即是证得清净法身,得无上大解脱之关键手段等等)。以此恶因,此食辛人命终后必定成为魔王的眷属,受魔福尽后,直堕无间地狱。

“所以,阿难!修菩提的人,应当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第一种增进修行渐次。”

【注释】

“不能自全”:必须靠摄受他物,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依四食住”:十二类众生依靠四种摄受食物的方法,保持色身住世一段时间。

“段食”:一段一段吃,欲界的人道、畜生、欲界天众、及阿修罗道,都是这种进食方法。

“触食”:鬼神道没有执受身,受用饮食时是通过为触其气,吸取食物精气而保全性命。也有说是意识接触前境,摄受喜怒哀乐,用以资益诸根及心心所。

“思食”:禅天之上,已经没有香尘和味尘,而以禅悦为食,故入禅定为色界天人之食,能长养其细妙之色身。

“识食”:以识为食。无色界天,既无身形,也无色像,只有第八识,所以以心识之定力维续其命,故称之为以识为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并非一一对应,一般众生都有多种进食方式,比如说识食,所有众生都离不开它。

“食甘故生,食毒故死”:甘,养人之物,比如茹素助道之物。毒,伤人之物,比如五辛害道之物。这是举例,就像身命安危关系于食物之甘毒,此五辛菜对于法身慧命来说,是毒物。

“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最后一种中国没有),虽然是植物,但是——

“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做熟了吃,会促使人多发淫念(世俗人认为韭菜是壮阳草,实际上是刺激性腺及肾上腺素分泌,令其性欲勃发,实为催淫草,跟壮或不壮没有关系);生吃则会增进嗔恚心(中国北方人好生吃大葱大蒜,往往比南方人脾气火爆)。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十二部经通指佛49年说法的结集,包括经、律、论三藏。天仙、鬼神守护修行人,一方面是护法,另一方面也是想听经闻法。但是食辛之人口臭,辛臭冲鼻,因此所有贤圣、善鬼神、天仙,不能忍受那种味道而远离之,而处于秽处的恶鬼神以及食粪、食尿、食蛆等恶鬼神却喜欢亲近此人。

“因彼食次,舐其唇吻”:这些恶鬼就会在食辛人吃过辛菜后,来舔他的口唇,以触食辛臭之气养活性命。

“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鬼道阴盛,福德建立在光明正大的基础上。常有鬼来触食,而贤圣远离,自然福德渐消。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此辛臭不但招来恶鬼神,而大力魔王也会乘没有护法的时候前来扰乱,他们往往——

“现作佛身,来为说法”:化为佛身,来为此食辛人说邪法,比如——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非议诋毁佛之戒律,赞叹贪、嗔、痴之事,特别是淫欲。本经P433段佛在总结开示想阴魔境时指出“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魔福,魔有魔福,比如有神通,能统领魔鬼,威风凛凛等。就像黑社会,黑老大作威作福、暴力敛财、强霸民女、攀附权贵、公器私用等等,到最后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死后还要入地狱受无量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11【“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略解】佛说:“第二增进修行渐次就是刳其正性,就是要严守戒律,断淫、断杀、断偷,使身心清净。”

【详解】

“什么叫做‘二者真修,刳其正性’?阿难!这些发菩提心的众生修行想要进入三昧正定,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远断除淫行及淫心,不餐酒肉,以火烹煮食物再吃,不生吃食物。阿难!这些修行人如果不断淫心和杀心却想出三界,这是不可能的事。修定之人当观淫欲就像毒蛇一样能害命,就像怨贼一样会夺命;所以应该先持声闻比丘的四弃(淫、杀、盗、妄)或比丘尼的八弃(加:触、八事、覆罪、随被举),执持身三口四不动不犯;再行菩萨清净律仪,摄心为戒,执心不起恶念。禁戒成就的修行人,就会在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持戒清净也不会发生偷盗和抢劫的行为,就没有了互相负债和相互拖累,也不需要在世间酬偿宿债。

“这个持戒清净之人,修三摩地时,于此父母所生肉身不必具备天眼,就能自然得观见十方世界,亲眼看到佛,亲耳听到佛说法,亲奉佛之圣旨,得大神通,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能清楚了知往世宿命和前因后果,能于三世清净,永不堕三恶道,修行再无艰难险阻。这就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注释】

“正性”:“正”,相对于“除其助因”的“助”字而言的。杀、盗、淫、妄等恶业,是犯戒的正因,犯如来根本戒,要想真修三摩地,无有是处。所以要刳其正性,挖空杀、盗、淫、妄之心,严持清净戒律。

“永断淫心”:身体断除淫行,口中不说淫语,心里不起淫念。此为断淫。

“不餐酒肉”:喝酒吃肉,饮酒可助杀,肉食即杀生。反之则断杀。

“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要熟食,因为食物和水里面,如果不经过火的高温蒸煮,往往不能灭除种种病菌。另外,生吃食物令人野性、兽性显发,容易犯戒。

“若不断淫及与杀生”:一切众生由于造作淫、杀二业,相爱相生,相恨相杀,轮回不止。三界自然不可出。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这句话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从喻的角度来说,毒蛇,怨贼,都能害人性命,夺人财宝;比喻淫欲害人法身慧命,怨贼夺人功德法财。性命,财宝,只影响此一期生命,而法身慧命被害,有可能沉沦无数劫。另一种意思是从“观”的角度,观想淫欲如毒蛇、怨贼一样令人生怖,故得远离之,不失为一种对治法门,使人远离淫欲。

“四弃八弃”:“四弃”即四波罗夷,杀、盗、淫、妄,犯此四罪,即断弃法身慧命。“八弃”为比丘尼八弃,即于“四弃”再加“触弃、八弃、覆弃、随弃”。

“执身不动,执心不起”:身口意造恶业共有十支:身三——杀、盗、淫;口四——恶口、妄语、两舌、绮语;意三——贪嗔痴。执身不动,在于身三口四不造业;执心不起,在于不起贪、嗔、痴念。和P248段开始开示的“四种清净明诲”有类似之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执身不动主要指声闻乘的四弃、八弃,而执心不起却是菩萨乘的清净律仪了。P247段佛开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亦即修行三决定义,前后可以对照理解。

此段经文是从次第上来说,身口无恶行之后,再进而持菩萨戒,持心戒。修行须从粗而细,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次第深入。所以先修声闻戒,在身口上用功,令身口清净,再进而修菩萨心戒,令心清净。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身口意都清净了,修行三昧正定,此处指修首楞严大定。

“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由戒生定,因定发通,此处指相似的天眼通,所以说不须天眼。自然观见,指不假作意就自然看见十方世界。因为“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见本经P398段),所以也是指色阴尽的境界。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得相似神足通,能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因为“去住自由无复留碍”(见本经P410段),所以也是指受阴尽的境界。

“宿命清净,得无艰险”:得相似宿命通。能历览自身、他身前世后世因缘业果,所以不会再妄想分别造作恶业而堕于三途险道,从而始终在善道或佛国净土中修行菩提。“因为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见本经P422段),所以也是指想阴尽的境界。

【若水中观】

本段经文显示的境界是破了色阴、受阴、想阴,但是还有行阴、识阴境界未破。这同时也说明只要严守戒律就能成就神通。

P312【“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略解】佛说:“第三增进修行渐次就是违其现业,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旋元自归,使身心清净。”

【详解】

“什么叫‘三者增进,违其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之人,心无贪淫念头,对于外六尘境界,常常不会随境奔流纵逸。因不向外流逸,故而旋闻闻自性,回归本元。既然已经不再攀缘外六尘,内六根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于是,六根都返流照性而归于一心,六根缘六尘所起的六种功用都不运行。

“此时修行人见到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都是皎然清净的,就像在琉璃器里面悬着明月一样通透,修行人的身心都充满轻松快乐安然自在,微妙、圆满、平等,心得自在获大安隐(作凡夫时,颠倒妙圆真性,故现身、心、世界,都是真心中物,但是被根尘所拘留,所以苦恼不堪;颠倒不生,则身心世界,皆妙圆平等,周遍法界,空觉极圆,得法解脱,所以获大安隐);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的不可思议功德,都显现其中;此清净持戒之人就获得与果地觉相同的无生法忍的因地心。以此因地心开始渐修,随所发起的修行功德,分别安立于五十五位圣位上。

“这就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注释】

“现业”:现行的惑业。即众生由于无明,当下依六根去缘六尘,因而造种种杀盗淫妄之业。

“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淫欲发动时,六根全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全部发动,所以贪欲里面淫欲最强烈,根尘最难脱离,对外六尘最难放弃追逐,最容易破坏“返闻闻自性”的修行。没有贪淫,对外六尘就不会有太多奔流纵逸了。因为根中无始虚习还没有净化掉,所以并非全不流逸。此处对应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初入闻中、入流亡所”。

“旋元自归”:旋闻闻自性,回归本元。此处对应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既然已经不再攀缘外六尘,内六根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此处对应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闻所闻尽”。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六根都返流照性而归于一心,六根缘六尘所起的六种功用都不运行。此时就达到了全不流逸的境界了,不再是前文所说的“不多流逸”了。六用,即六根之用,见、闻、尝、嗅、觉、知。六用不行,正“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性入圆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见本经卷十P435段),此处对应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见本经卷十P447段“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此处对应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守培法师在《楞严经妙心疏》中对此有不同意见,参见P447段【若水中观】部分。)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此四句调至“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之后更为合理,因为此四句指法空,前二句指人空。人空、法空即破行阴。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密圆净妙”指果上四德。密指秘密,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指如来密因,即法身德;圆指圆满,交彻含摄,重重无尽,指般若智慧,即般若德;净指清净,明相精纯,纤尘不立,即解脱德。妙谓神妙,既赞叹三德之体都是不可思议,又赞叹三德之用,一切变现皆不为碍,上达下化,无不神妙。“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者,此清净持戒之人就获得与果地觉相同的无生法忍的因地心。即真正见道,获就是见的意思,忍就是安住的意思。见到无生之理,作为因地心,安住此上,修道直至证道,证无生理,即果地觉。正是初心二决定义之第一义,因地心与果地觉不异。虽然见道、修道、证果有异,但无生法忍本无有二。虽然历经55位菩提路修证,入位和住位的阶段,不见少法生;出位证极果时,也不见少法灭。以此不生不灭的因地心,证诸果位时即位而实无位,故曰忍。此处对应P222段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中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下合十方众生同一悲仰”。也对应P309段的因定发慧之后的“后贮甘露”。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性海。悟入无生法忍后,佛在下文开示“十住以成德、十行以成行、十回向以成愿、十地以断惑证真”。这些都是以无生忍为基础而安立圣位的。就像世间法里的村长、乡长、县长、市长、省长、国家元首,种种权位,高下不同,本经初获干慧然后经历种种圣位,也是这个道理。

【若水中观】

到本段经文为止,佛回答了P291段阿难所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佛先开示了世界颠倒和众生颠倒,以及由此而有的十二类生,然后才开示了三种渐次。

这三种渐次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说第八卷开始是真正的开始修证,依照这三种渐次认真的实践,奉行不退,对于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来说,正是开悟无心法忍的最有效的方法。

下面佛继续回答P291段阿难尊者的提问“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