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应常

1955年出生于丹东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美术家协会会员速写、国画、漫画及杂文等作品曾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漫画选刊》、《法制日报》等发表,被《中国书画报》聘为特聘书画家

1991年《山河之韵》入选辽宁省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展

1998年写生作品《秋》入选中国美协“时代风采——全国写生展”

2003年《大山深处》入选辽宁省“中小幅美术精品展

2004年《虎山秋韵》入选辽宁省美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之声》

刘应常喜焦墨山水画。“这幅《五龙山秋色》,我并没用枯黄和深红来表现秋色,而是用黑白相间的画,深深浅浅,点点滴滴,来表现秋风落叶的‘山空'以及‘山空'之中的‘豁达之气'。”指着作品,刘应常与记者聊了起来。

虽喜焦墨山水画,但刘应常在这方面的作品非常少,他更多的将它用于画速写、收集资料和素材,只有在这时,他才感觉自己画得非常爽。他认为,写生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必修课。“这个应用有两大好处,一是快,工具简单;二是可以用毛笔在静物面前尽情发挥,对我的绘画更有易处。”刘应常说。

说起焦墨山水画,刘应常说了这样一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作为企业的美工去省里参加布展。这期间,正巧张仃先生的焦墨画展在此举办。“更巧的是,我还真遇到了张仃老先生,当时自己也是年轻,没有深浅,居然拿着自己的速写本去请教,没承想,老先生非常认真地进行了指点,这种偏得可能这辈子遇到不了几次,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应常说。

说起画画,刘应常说,从小就受母亲刺绣的影响,就连他上学背的书包上的字都是他描的底,母亲给绣上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应常下乡,参加了当地文化馆的培训后,这才知道速描、速写、国画等具体是啥。“当时有关美术方面的资料特别匮乏,我现在也记不得当时我怎么就带去了一本《怎样画速写》的小薄册子。就这样,天天对着册子看,仔细研究,农闲时就对着老农画,画村里的山山水水。1975年回城后,我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参加了几个美术培训班。这期间,我的一幅国画作品参加了市里的展览,当时我才21岁,那种高兴劲别提了,也就这样走上了绘画之路。”

《晨曲》

用刘应常的话说,由于工作需要,他画得挺杂,水彩、水粉、插图、国画。“都是工作需要,当时我在一家国企工会负责宣传,我们那还有影院,我还得负责画电影宣传画兼着放电影。选择画国画,还是在调入公安系统后,由于工作繁忙,只有业余时间画画,我就开始主打山水画。”刘应常说。

说到这些年的感受,刘应常更喜欢“画画似与不似之间,把握好分寸”。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想的可能很简单:在内行人来看,有中国画的笔墨功夫;在外行人来看,挺好,挺像,这就行了。“画画就是这样,既要适应大众审美,又要引导大众审美。适应大众审美,相对容易做到,但要做到引导大众审美,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做到,但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向。”刘应常说。

《焦墨写生》

刘应常的焦墨写生作品,给人的一种感受在于,于画家的无拘无束中,于画家的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出了画家的潜意识真实,而这种真实更具有着主体的性情浓度和精神深度。他不断走进走出家乡的五龙山、凤凰山、帽盔山等,所画之山是山,山还在画家的眼睛中,山是自然的山;所画之山不是山,山已在画家的心怀里,是精神的山。

很多时候,刘应常更专注于“慢写山水”作品,他喜欢对素材进行提炼,重新布局,既有着对山水事物的具象描摹,也有着对自然精神的抽象提纯,就如他的《石上清泉》《溪山自话》《云山流响》等作品一样,特点在于以写生为创作基础,作品中融入了写生的成分,又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里云天》

“这辈子,就喜欢画画。因为画,改变了我的人生,每次当我需要做出选择时,也是画起到了作用。画画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能让我心情舒畅,有时间就会静下心来研究,挺好!我特别喜欢传统的东西,还学习了太极拳、气功、中医等,我觉得这些都与中国画融汇贯通。”刘应常说。

记者 许军